江門首部華僑主題原創電影《故園飄夢》:用電影還原江門僑鄉記憶
江门首部华侨主题原创电影《故园飘梦》近日上映: 用电影还原江门侨乡记忆
“曾在夢中相見彼此對望思緒在回蕩,誰料夢醒方覺分開兩地孤身飄遠方;若兩心會枯落只影孤單失意海角,魂斷半生可否盼望重來不再度流浪……”隨著《故園飄夢》主題曲緩緩響起,一段關于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地區華僑家族變遷的曆史故事被喚醒。
近日,廣東省江門市首部華僑主題原創電影《故園飄夢》在中國大陸院線公映。作爲江門首部獲得國家公映許可證、並在香港成功首映的院線電影,影片由江門台山人導演、編劇、出演,並在台山取景拍攝,展現多樣僑鄉民俗文化,力求用電影藝術形式爲海內外觀衆還原江門僑鄉記憶。
講述華僑“平凡”故事
廣東省台山市鄉間道路上,一輛紅旗牌轎車駛過,車窗緩緩搖下,老華僑的臉上泛起微笑。看著這片金黃麥田,他的思緒飄回父親在家鄉度過的青春歲月,也回到曾經戰火紛飛的年代……電影《故園飄夢》講述了一名普通台山老華僑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尋根的故事,以他的視角,回溯了一個華僑家族的遷移史和家國情,也呈現了台山獨特的僑鄉風貌。
《故園飄夢》的故事主要圍繞男主人公朝陽的人生故事展開——民國時期,在台山鄉村,少年朝陽與母親相依爲命,父親因生活所迫,在兒子朝陽還沒出生時就遠赴美國做勞工。從小被稱作“孤兒仔”的朝陽,10多年後等到父親歸來。但團聚的時光短暫,抗日戰爭爆發後,朝陽一家人被迫辭別親友,離開故土。最終,朝陽的兒子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尋根。
“作爲僑鄉人,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普通華僑家族,他們的平凡故事中,有許多讓人動容的細節,他們的家國情懷總能給予我們精神力量。因此,我一直希望能拍攝一部僑鄉主題的電影。《故園飄夢》完成了我一直以來的心願。”《故園飄夢》導演李偉年接受本報采訪時說。
呈現僑鄉民俗文化
《故園飄夢》中有一幕獨特的“戲中戲”:男主人公朝陽小時候,在台山參與“飄色”演出,他和小演員們站在被稱爲“色櫃”的小舞台上,只靠一根隱藏的色梗支撐著,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以巡遊的形式表現民間傳說“趙子龍攔江截鬥”。這種曆史悠久的傳統民俗藝術,被稱作“浮石飄色”,是江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在《故園飄夢》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廣東音樂”、台山排球之鄉的排球元素、僑鄉特有的洋樓和碉樓等曆史建築,通過大熒幕呈現在觀衆面前。
“影片不但全程在台山取景,多名主創是江門台山人,演員也均爲台山當地素人,全片使用粵語及台山當地方言,同時融入當地各色民俗文化。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爲身在海外的江門籍僑胞呈現原汁原味的家鄉。”李偉年說。
電影3D動畫美術設計師與夫人攜手客串火車站設計師、滴滴司機拉黃包車、餐飲大廚飾演鄉村廚師、影協會長扮“影相佬”、音樂制作人“吉他俊”扮演鄉村樂手……《故園飄夢》出品人區曉霞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分享,影片中,演員們大多是“本色演出”,影片中的角色與現實中的職業相互呼應,爲電影增加了許多煙火氣和人情味。這部影片道具大部分采用民國時期保留下來的曆史物件,盡可能保留布景的“曆史風味”。
引發僑胞思鄉共鳴
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卓才祖籍台山,在觀影中,他幾度流淚。“這個故事就是台山人的故事,更是我自己的故事。電影中的許多情節讓我感同身受。”黃卓說,男主人公朝陽幼時被人欺負的無奈,朝陽和母親在海邊思念父親的辛酸,他自己也曾經曆過。他半開玩笑地說:“太真實了,我有點懷疑編劇是不是直接‘偷’了我的人生故事!”
《故園飄夢》公映期間,海內外華僑反響熱烈。“許多海外僑胞朋友自發爲電影宣傳,給我們發來推薦電影的短視頻,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區曉霞說,“這些短視頻發布在社交平台上,能收獲上萬甚至幾十萬浏覽量,我們能感受到海內外觀衆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和認可。”
“随着海外華僑華人的代际更迭,对许多年轻一代侨胞来说,祖辈的故事正在从记忆中淡去。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电影这种大众艺术形式,帮助侨乡年轻一代进行精神寻根,也为老一辈侨胞提供寄托思乡情绪的影视载体。”李伟年说,“未来,我们也会以点映的方式向海外进行影片推广,让更多海外侨胞看见故园新貌,在电影院安放乡愁,思乡梦圆。”李伟年说。(高乔 林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