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积极“看冬奥” 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中國僑網2月23日电 还记得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小号手男孩朱德恩吗?2月16日,北京南山滑雪场,他再次吹响了小号。但这次是在外国留学生安东尼的镜头前演奏。安东尼在“看中国·看冬奥”的活动中,深入挖掘着小号手的故事,也记录着他对北京冬奥会的了解和喜爱。与此同时,留学生黄宇晟和朴动现,也分别通过他们的镜头“看冬奥”,通过创作纪录短片,呈现他们对于“绿色冬奥”的理解和冬奥会上的幕后志愿者群体。
什麽是“看中國·看冬奧”?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項目“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迄今已成功舉辦11屆,是對外傳播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來自五大洲91國74所海外高校804名外國大學生參與該項目,落地中國26省區市37所國內高校,1400余名中國大學生參與其中,中外教師近400人次參與授課與教學指導;共完成779部包括20多語種的紀錄片,獲138個國際性獎項。
2022春節伊始,承托項目優勢,“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增設“看中國·看冬奧”單元,希望抓住這一契機,立足對外傳播大局,以“和平、團結、進步”爲核心敘事,突出“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和“一起向未來”的口號,通過外國青年向世界展現中國的“風華·風尚·風光”,補充北京冬奧會對外傳播敘事。
目前,三位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外國留學生正在參與“看冬奧”,他們分別是安東尼(尼日利亞)、黃宇晟(韓國)和樸動現(韓國)。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創作世界,去看看冬奧故事。
奇妙的音樂之旅
导演:安东尼 Ovie Obebe(尼日利亚)
制片人:郭欣炜 Henry
尼日利亞青年導演安東尼從自己的視角出發,講述冬奧會開幕式小號手朱德恩的背後故事。安東尼深入祖孫三代“小號世家”,記錄朱德恩小朋友精彩演出背後和睦有愛的家庭氛圍,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以及祖孫三輩對音樂的理解和堅持,爲熱愛音樂的家庭提供諸多哲思。在絢麗舞台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恩恩與弟弟典典一起玩奧特曼卡片、畫畫、拼樂高、彈鋼琴……平凡普通的生活也同樣精彩鮮亮。他們在冰雪中與馳騁在賽場的奧運健兒們一起感受冰雪運動的魅力,一起向未來。
“我其實之前也沒有那麽會關注冬奧會的話題。不過這次冬奧會開幕式的時候,我記住有一個小朋友在吹小號。當時我想的是他能站在那個舞台吹小號,代表所有的年輕人站在這個舞台,帶來未來的希望,太了不起了。小朋友能有這麽寶貴的機會,站在習主席的面前吹小號,太了不起了。”安東尼用了兩個“了不起”來解釋他的創作靈感,“從我的角度來想,他雖然有了這樣的機會,但還是一個小朋友。所以我拍的是恩恩作爲一個普通小朋友的生活,比如他喜歡畫畫,有時候會在網上搜索一些飛機,然後自己畫出來。我還記錄了他跟爸爸和爺爺在一起的日常生活,我想把這三代人放在一起,講述他們的故事。”
本次“看中國·看冬奧”活動,給了安東尼導演一次奇妙的旅程。安東尼出生在一個音樂之家,從小耳濡目染。在與恩恩家庭初次見面的時候,安東尼第一眼就看到恩恩家的非洲鼓,然後馬上演奏起來,恩恩也自然加入了演奏,吹起了小號,兩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其樂融融,甚至都不用熱場,兩人就直接通過音樂進入到一個深層次的交流狀態。
恩恩的爸爸朱光是我國著名小號演奏家,爺爺朱堯洲是新中國第一代小號演奏家,奶奶商澄宋是中國著名鋼琴家,這個“音樂世家”不僅爲恩恩提供了良好的音樂教育氛圍,也爲恩恩提供了幸福快樂的成長環境,這給安東尼團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制片人郭欣炜回憶起拍攝過程中的溫暖:“情人節的時候,我們非常榮幸地跟恩恩爸爸媽媽在一起,感覺整天都在吃‘狗糧’,因爲恩恩的爸爸媽媽都在互相‘捧’對方,不吝啬自己的誇獎和贊美。我覺得這個不僅是夫妻之間,更是人與人之間很重要的一個東西,這種能量是需要大家去學習的,同時也給恩恩和典典塑造了一個很好的性格基礎。”因爲安東尼不吃肉,中午恩恩媽媽張雅楠還做了豐盛的素餐來款待。
在拍攝中,安東尼也將鏡頭對准了恩恩的弟弟典典。“很多人去采訪恩恩的時候,他們只注重恩恩,一般不會去拍老二。典典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朋友,他非常活潑,非常有能量。他是恩恩的力量,有人敢‘欺負’恩恩,典典就出現了。兩人關系非常要好,老大離不開老二,老二也離不開老大。他們倆一起玩,一起睡覺,做什麽都是在一起的。”
通過音樂,安東尼與恩恩家已經結下了深厚的友情。“我希望他們健康,這個是最重要的,有了健康就有了希望。然後無論他們做什麽我都希望能成功,我希望他們心裏的願望都能實現。”安東尼深情祝願道。
五行與五環的奇特連結
导演:黄宇晟HWANG WOO SEUNG(韩国)
制片人:杨尔康Yang Erkang
紀錄片從冬奧會開幕式點火儀式中的小火炬引入本屆冬奧會的低碳綠色主題,並將奧運五環引申到中國傳統五行——“金、木、水、火、土”,通過專家采訪等形式探究這五者在冬奧會中的環保體現,進而延伸到整個中國的環保舉措與成就,讓觀衆通過韓國導演黃宇晟的視角看到中國在環保方面所做的努力。
2008年的大火炬給無數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的民衆在幾百米外都能看到鳥巢上熊熊燃燒的聖火。但15年過去,同是張藝謀導演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大火炬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火炬的“微火”,這不僅是一次美學革新,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低碳、綠色的環保理念。這個細節深深打動了主創團隊,一個講述冬奧環保故事、中國環保故事的想法由此萌生。
“與2008年我看夏季奧運會的時候相比,2022年冬奧會時,中國更加強大、越來越好的感覺更加強烈了。本來我想做有關開幕式技術方面的片子,就科學技術方面進行采訪。但是我後來看到一個新聞報道說今年冬奧會火炬采取‘微火’形式是出于對低碳和環境保護的考慮,而這正是我所感興趣的議題。我希望我的紀錄片可以引起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導演黃宇晟是“看中國”的老朋友,這次參與“看中國·看冬奧”,已經是他第四次參與“看中國”項目。去年他拍攝的片子《共感》,贏得了“金目獎”二等獎的亮眼成績。“大部分韓國人都應該感興趣五行的,我也聽說過中國古代有關五行的研究。我就從五行突然聯想到冬奧會的五環,而且它們的顔色也差不多。我准備將五行和五環連接起來,談談環保問題。”黃宇晟將“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爲礦業、森林、水、能源、煤炭、土壤,以此作爲線索,來探究這“五行”與冬奧會的關系,再延展到中國在這些領域所做的努力。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視效總監王志鷗談到他的團隊從19年開始就爲冬奧會的“雪花”做准備,曾數次遭遇瓶頸,但仍然通過不懈努力克服了困難。幕後工作的艱辛和默默付出觸動了黃宇晟:“很多人不知道他們這三年間的情況,我覺得應該被人關注,應該非常感謝他們。”與之相呼應的是,黃宇晟團隊也在拍攝過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阻礙,時間限制、溝通不暢,尤其是在采訪對象的聯系問題上。“此次制作時間緊任務重,其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與采訪對象聯系和溝通的挑戰。因爲之前對環保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層面,此次我們需要分別聯系采訪五位環保專家,這就要求我們做大量的功課,找到每個領域的相關專家,並針對他們的研究領域查閱資料、設計采訪提綱。”制片人楊爾康說。在聯系采訪對象時,計劃聯系的5位專家,最終只能聯系到2位,拍攝工作一度陷入停滯。于是黃宇晟團隊決定向“看中國”項目的老師求助。老師們不遺余力地積極溝通,最終黃會林先生幫忙聯系到了北師大環境學院分黨委書記沈珍瑤和水科學研究院院長程紅光,之後的采訪聯系工作便順利進行了。“拍攝停滯了一天,當然我們也沒有浪費那一天的時間,還是去抓拍了一些這種空鏡。”楊爾康補充道。積極溝通、通力配合的精神始終貫穿在“看中國·看冬奧”的項目中。
從2008年夏季奧運會開幕式到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15年間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15年裏,從政府到大衆都對環保越來越重視,中國也取得了諸多值得自豪的環保成就。這次拍攝也給了黃宇晟繼續創作的動力:“如果以後有機會,我想拍一個環保相關的紀錄片,也想創作一個劇本。”
“幕後的幕後”志願者
导演:朴动现 PARK DONGHYUN(韩国)
制片人:岳天舒 Rachel
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在歡樂祥和的春節氣氛中開始了,而在校園裏,爲冬奧會准備的志願者們卻因爲冬奧與防疫的必要性只能留在學校。在這個群體中,有爲保障志願者生活工作的志願者的存在。韓國導演樸動現通過與“志願者的志願者”這一特殊且不可或缺但又並不易受到關注的群體的接觸,感受在春節、防疫與冬奧三個特殊節點交叉的背景下他們工作與生活的點點滴滴,同時觀察他們又是如何在枯燥繁雜的工作中自得其樂的。
樸動現第一天來到志願者辦公室的時候,就感覺到一種舒適的氛圍。在和志願者們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他發現不管是和人交流還是工作,志願者們都在用一個更關心別人的態度、坦誠的狀態去完成,而這正是舒適氛圍的由來。“我在最開始的時候覺得我的進入像一個陌生人的闖入,但很快,他們在第二天就和我熟悉起來,也和我聊了很多好玩的事情,這讓我覺得非常驚訝。”
在看到冬奧會的紀錄片之後,樸動現對幕後志願者群體産生了極大的興趣。但是與他想象中的枯燥、辛苦、無趣不同,冬奧會的青年志願者的工作、生活狀態都非常積極,可以從工作中自發地尋找樂趣。即便是取物資這樣機械的工作,他們也很快樂。“這個工作聽起來就感覺好像是我去幫著取快遞、買東西,但我在跟拍的時候,發現他們會蹦蹦跳跳地去取,回來後他們也會開心地去把這些東西發放給同學們,我經常會在拍攝時看著看著就笑出來。”
與其他組不同的是,導演樸動現選取的主要拍攝對象嶽天舒,同時也擔當了制片人的角色。“天舒既是我的制片人,給了我很多幫助,同時也是我所拍攝的主要對象。不管是作爲制片人也好,還是作爲拍攝對象也好,她都向我展示了真實而坦誠的一面。”
對于嶽天舒來說,四五天的拍攝過程也是一個和工作小組更加深入感受和交流的機會。在一次采訪中,嶽天舒和標兵朋友們坐在一起,在隨意的聊天狀態中,每個人都講述了不一樣的心路曆程,但是有著共通的主題,那就是朋友之間的關注、理解、包容和愛。
這次聊天給主人公嶽天舒帶來了不小的改變:“那天拍攝結束之後,我其實情緒波動非常大。因爲在跟她們深入交流之後,我覺得我的工作是如此值得。雖然她們可以登台,而我不能,但是在一次次的深入交流之後,在我一次次見證她們的不斷成長、努力、進步之後,我能感覺得到我的所有的工作、所有的付出都是通過她們最終完美的呈現印證的,這是一種雙向的、不被辜負的狀態。這也讓我之前工作上的一些迷茫、一些我曾經覺得委屈的事情都消失了,我完完全全地和自己和解了。這次拍攝之後,當我再次面對我的工作時,完完全全就是200%的投入和享受。”
指導教師說
喻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纪录片导演
我們的每一位留學生導演,不僅找到了自己與冬奧會的關聯,更是找到了與主人公的“連接”,並且找到適合的方式來表達。這三部作品不管是從選題到表現形式都有自己的特色。這對紀錄片來說很重要,也很期待這幾個作品。隨著他們選題的深入和對主人公的拍攝,作爲帶隊老師,我與冬奧也産生了更強的“連接”。
還有一個“連接”就是整個“看中國”團隊的連接。我第一次參加這個項目,又由于冬奧的時效性項目提前啓動,但我幾乎不需要適應的過程就融入進去了。每位老師的配合推動都使得項目進展比想象順利,中間也遇到一些困難,但老師們都在想辦法迅速解決問題。特別令人感動的是,“看中國”項目創始人黃會林先生每次都第一時間各方聯絡,把很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在某一組的導演因爲聯系不到主人公想要放棄選題的時候,黃先生在夜裏11點仍幫忙聯系,挽救了這個珍貴的選題。
所以,留學生導演和制片人之間,他們與我之間,還有整個團隊的“連接”,使得我們“看中國·看冬奧”能順利的進行。
項目主管說
法苏恬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2022年“看中国·看冬奥”项目主管
“看冬奧”其實是“看中國·看北京”的一部分,基于冬奧的特殊的時間起點,“看北京”也提前了,這種提前其實對外國青年導演、中方制片、拍攝對象以及很多幕後的工作人員來說,都是很有挑戰性的。冬奧跟春節時間重疊,所以所有爲這個項目付出努力的人都放棄了自己的春節,加班加點,甚至暫時放下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學業來投入到這項目中,所以我們非常能體諒大家的辛苦和不容易,也非常的感動,感謝大家。
雖然不是第一次參加“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但這次給我的感覺還是非常新鮮。因爲每個外國導演與中國制片人的性格、文化背景不同,他們去拍攝的故事選擇的角度不同,所以最後呈現的影片都是完全不同的。每一個影片其實都是外國青年導演自己本國的文化、自己個人的成長經曆、個人的喜好與中國的家庭、中國的社會、中國的文化之間的融合。這種融合其實是有感情基礎的,是我們外國青年和中方制片與中國的采訪對象在拍攝和交流過程中的情感的融合、緊密合作的融合,所以這種融合也是非常自然、非常愉快的融合。基于這種融合,我們也相信我們一定可以“一起向未來”!
接下來的冬殘奧會同樣精彩,值得期待。奧運會的火炬仍然散發著光芒,志願者也依舊堅定地站在各自的崗位上。
冬奧會爲全球青年的對話提供了新機會、新視野,“看中國”也十年如一日地秉承對話精神,爲全球青年的交流不懈努力。“看中國”誠摯邀請更多的留學生朋友加入到“看冬奧”的實踐中來,加入到“看中國”的實踐中來。關注冬奧,關注“看中國”,也是在關注全球的文化交流與青年溝通。
今年,“看中国·外国青年计划”主项目会在“风华·风尚·风光(People, Society, Nature)”的主题下开展,如期与大家见面:在东西南北中7省市开展“在华外国青年看中国”项目,同时在国内外同时实施“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稻米”项目,并计划在今年夏天邀请曾经参与“看中国”的导演来华重聚。
“一起向未來”,冬奧會的口號精神會繼續延續,我們永遠在“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路上。(北京師範大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