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華僑華人赛会志愿者:冬奥有我,不容错过
北京冬奥会華僑華人赛会志愿者:“冬奥有我,不容错过”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在即。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印度尼西亞籍華裔留學生謝惠珊,入選了北京冬奧會賽會志願者。
“中華兒女”的文化血脈遙遙地呼喚著她。鳄魚、熱帶“跳鼠”、小河裏的青蛙和海浪拍擊岩石的聲音,勾畫了謝惠珊對故鄉的印象輪廓。後來,她到重慶留學,在擁擠的人群裏,她從大屏幕上看了一場畢生難忘的奧運會開幕式。再後來,她來到那場奧運會的舉辦地——北京,雪花從這座“雙奧之城”的上空飄落,在她眼前鋪展開一片廣闊的世界。
與謝惠珊一起迎接這場雪的,還有27名在京高校華裔留學生。他們來自美國、英國、日本、巴西、馬來西亞等14個國家,就讀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8所學校,將在“鳥巢”“冰立方”“冰絲帶”等10個北京冬奧會場館提供志願服務。
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北京冬奥会華僑華人赛会志愿者。
夢的起點
遥远的印尼西加里曼丹,谢惠珊住在唐人街。那里与中国南方的故乡别无二致,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还有除夕晚上的团圆饭,总摆着整条的鱼,寓意 “年年有余”;大年初一放鞭炮、给长辈拜年,每家每户都摆一盆梅花,挂满金币和红包。
謝惠珊是三代移民,在印尼的時候,一家人只說客家話,不會講普通話。她父母從未回過中國,也不會寫漢字。剛到中國,一切都要從頭學起。
“非常困難,前兩年一直在補考。”回想在重慶師範大學讀新聞系本科的經曆,謝惠珊仍會歎氣。適應語言,適應天氣,還要適應老師講課時突然帶出的重慶方言。她總要比別人多花幾倍的時間去學習,寒假、暑假也都用來學習。那是在2006年,網絡也不是很發達,學習內容只能用筆來記,考試緊張的時候,早上4點就要起床複習。
但那段大學時光,給謝惠珊留下了閃光的回憶,也在她心底埋下了參與奧運的願望。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到處都環繞著《北京歡迎你》的旋律,謝惠珊和同學們擠在圖書館的大屏幕前看開幕式,“好壯觀,感受到了那種隆重的、偉大的感覺。看的時候,學生們一起呼喚,我也跟著熱鬧起來。”遠在重慶,謝惠珊沒法參加奧運會的活動,那時候,她就在想,什麽時候能有機會參與其中呢?
如今,在北京讀研的謝惠珊與冬奧會不期而遇。對于她來說,這是“不能錯過的機會”。
“夢想就要實現了”
除了謝惠珊,一起參與本屆冬奧會志願服務的,還有27名在京高校華裔留學生。
留學生楊威覺得自己很幸運,北京冬奧會期間,他和北京科技大學的志願者同學們,將在五棵松冰球館提供志願服務。
一塊四角半圓形的場地,分爲攻區、中區和守區,四周圍著界牆。站在冰球場上,楊威感到熟悉。他從七八歲起就開始打冰球,通常,他會站在隊伍的右前方,那是一個進攻位,穿著雙刃冰刀的冰鞋,加速滑行、轉彎、傳球、射門、得分。
杨威的父亲来自山西大同,母亲是重庆人,他们在美国攻读了硕士并定居在新泽西,杨威不到两岁就跟着父母去了美国。和周围人家不太一样的是,一年四季,杨威家的门口总挂着灯笼。每年春节,父母都要带杨威和弟弟去唐人街,跟华人朋友们热闹热闹。街上有金红的舞龙舞狮, “特别有中国的感觉。”
接到冬奧會志願者入選通知的信息後,留學生岑冠浩打開電腦,從開幕式開始,完整地回看了一遍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他覺得心裏有個地方動了一下,很多感慨湧了上來。
他喜歡待在中國,在這裏,自己與周圍人沒什麽不一樣。回到中國上大學的時候,他的漢語等級考了6級,是最高級。而三年過去,講了多年的西班牙語已經快要忘光。
北京奧運會舉辦的時候,岑冠浩正在放暑假,他和外婆在廣東江門老家看開幕式,電視屏幕上一幅畫卷徐徐展開,絢爛的煙花從鳥巢上空升起,將夜晚照得亮如白晝。
奧運會結束以後,他跟著父親來了一趟北京,在鳥巢、水立方轉了轉。他心想,什麽時候能去奧運會現場看看呢?如今,夢想很快就要實現了。
“冬奧有我”
作爲一名賽會志願者,除了了解冬奧會的各類競賽項目之外,更要掌握賽場上的禮儀風俗和醫療急救知識。
岑冠浩將在首鋼滑雪大跳台負責各國記者招待工作。他和學校裏的其他志願者一起參加了冬奧組委開展的培訓課程,上午,志願者們學習禮儀、醫療、殘障人士幫扶等一些基礎性的知識,下午,他們進行實操演習,由專業老師帶領模擬冬奧會時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
岑冠浩牢牢記得每個國家的風俗禮儀,“因爲我們會和各個國家的記者打交道,所以熟悉每個國家的風俗禮儀對我們來說特別重要。比如見到泰國記者的時候,我們可以雙手合十向他問好,這樣人家就會感到親切。”
除此之外,志願者們的培訓課程還涵蓋了項目設置、運動基礎知識、文化生活知識、法律常識、志願服務通識、心理知識與技能等方面。比如,在面對冬殘奧會運動員時,不要太主動,在幫助對方之前先問一句:你需要幫助嗎?
出于对疫情防控的要求,志愿者们常常会用一个特殊的手势来代替握手、拥抱,右手的中指和无名指弯曲,将手掌贴紧左肩。这个手势叫做“冬奧有我”。
成为一名合格志愿者的最后一步,是要通过严格的答题考核,内容覆盖英语的日常运用、防疫相关规定、场馆分布、心肺复苏及一些医疗急救知识等。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28名北京冬奥会華僑華人赛会志愿者们都充满了信心。(记者 徐杨 实习生 孙卿悦 丛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