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董”圈粉年轻人 京城古旧书市渐热
中新社北京11月2日电 题:“老古董”圈粉年轻人 京城古旧书市渐热
中新社记者 徐婧
“我們的工作就是讓古舊書流動起來。”24歲的孔令喬在大學畢業後成爲孔夫子舊書網公益圖書館的一名館員。在她看來,自己日常的著錄工作就像對古舊書進行“身份登記”,而古舊書交易平台讓舊書成爲流動的資源,有了更多被利用的機會。
成立于2002年的孔夫子舊書網現有超40萬家舊書店和舊貨書攤,月活躍用戶超百萬,是全國最大的舊書線上交易平台。成立初期,平台的每日新注冊用戶中約有半數年齡在50歲及以上。而當前平台每日新注冊用戶中,25歲及以下用戶約占三分之一。
交易平台用戶的年輕化,是古舊書日漸走進民衆生活的一個縮影。據統計,今年共有近90萬讀者走進春季的北京書市和秋季的地壇書市,實現舊書銷售收入近400萬元人民幣。繁榮舊書市場成爲建設“書香京城”的重要抓手,目前已基本形成經營渠道豐富、流通體系完備,覆蓋北京、輻射全國的舊書交易體系。
北京的舊書市場主要由線下門店、線下舊書市場和線上平台構成,經營主體涵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大量個體工商戶。其中,線下門店以北京發行集團所屬中國書店爲代表,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古舊書實體店。
10月31日,工作人员在中国书店琉璃厂店修复古籍。记者 徐婧 摄
劉易臣2008年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書店琉璃廠店工作,從新書銷售員到琉璃廠店經理,他感受著老讀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也見證了許多新朋友與古舊書的“緣起”時刻。
“曾有一名老先生爲即將遠行的兒子挑選了一部線裝本《三國演義》作爲禮物。還有一位少年連續幾年拿著壓歲錢來買古舊書,第一年是在媽媽陪同下購買的《古文觀止》。”在劉易臣眼中,書店不僅是供收藏愛好者“尋寶”的倉庫,還爲普通讀者接觸傳統文化拓展了途徑。
北京發行集團讓古舊書“走”出書店,爲讀者打造更大的交流、交換、交易平台。中國書店在今年的兩季書市設置了古舊圖書專區。集團計劃把古舊書流動市集開進園區、高校,便利讀者購買和以書會友,還將在大型書城常設古舊書專區,讓古舊書在城市中“活”起來。
提起舊書市場,不少北京的收藏愛好者會想到“潘家園”。延續了父親事業的趙淑香在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經營古舊書業務已有20年。她說,30年前父親擺的小地攤還不到1平方米,今天自己的店鋪有23平方米,“古舊書的受衆已不僅是學者或某一領域的從業者,越來越多年輕的收藏愛好者和讀者將目光投向了這裏。”
在家人引導下,趙淑香的女兒也加入古舊書行業,並在天津開設了實體店。“年輕人的涉獵範圍更廣。”她說,女兒在線裝書的基礎上又開拓了碑帖、字畫等業務,通過豐富的信息渠道,將它們的曆史背景和故事充分挖掘出來,使其價值更好展現在讀者面前,因此收獲了一批年輕讀者。
10月31日,工作人员在中国书店琉璃厂店修复古籍。记者 徐婧 摄
如今,赵淑香对女儿经营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满是欣慰;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中心正在进行古籍纸张分析研究的相关课题,力争为古籍保护事业贡献更多力量;孔夫子旧书网计划把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古旧书资源集中起来,供中華文化爱好者和学者使用……被古都文化滋养的古旧书从业者以不同方式“反哺”着这座城市,为旧书页注入“新动能”,延续千年中华文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