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市赤水鎮:積極探索“黨僑共建”新方法
赤水鎮積極探索“黨僑共建”新方法
凝聚僑心僑力打造活力僑圩
醒獅表演、魔術表演、百姓健康舞、千人宴……10月18日,(江門市)赤水鎮沙洲古圩熱鬧無比,當天,第一屆沙洲墟社區居民聯誼會街坊鄰裏活動舉行,從世界各地趕回來的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和本地街坊歡聚一堂,看歌舞表演、品家鄉菜肴,敘往事、話未來,其樂融融。
这是赤水镇以“党建+侨建”助力鄉村振興的缩影。近年来,赤水镇积极打造“党建引领 侨心回归”特色品牌,探索“党侨共建”新方法,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新路子。通过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释放侨乡党建新活力,组织引领党员、干部、群众用好侨资源、激发侨动力,海内外乡贤纷纷回乡投资兴业,参与家乡建设。
举办居民联谊会活动 街坊乡亲畅叙往事
伴隨铿锵有力的鑼鼓聲,沿沙洲圩街整齊擺放著160張圓桌,座無虛席。
“沙洲圩這幾年的發展速度很快,家鄉的變化日新月異,振奮人心。”“每次回來,都感覺我們的家鄉變得越來越好,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街坊鄉親坐在一起有說有笑,敘舊聊天,重拾鄰裏鄉情。
“想不到首屆居民聯誼活動辦得如此成功,鄉親們和街坊們樂享傳統美食、文化盛宴的同時,更感受百年古圩的曆史變遷與文化傳承。”赤水鎮沙洲墟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梁石欽感慨道。
“除了本地居民,參加活動的還有50多名港澳同胞,以及來自美國、加拿大的華僑。”梁石欽說。
“雖然離開沙洲圩這麽多年,但這裏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深深刻在我的記憶裏。這次回鄉,更是讓我感受到家鄉的變化和進步。”沙洲圩鄉賢、新向陽國際教育集團總裁張博山說。他希望在外的遊子常回家看看,一起攜手共建沙洲圩。
據悉,沙洲圩是一個百年僑圩,雖然常住人口只有1000多人,但海外鄉親衆多,主要分布在意大利、英國、新加坡、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國家。
“在沙洲圩,遍布融合了歐美建築風格和嶺南建築風格的騎樓,家家戶戶都有在外的華僑。”梁石欽說,每逢春節、清明等傳統節日,華僑從五湖四海回到家鄉,說說家鄉話,談談家鄉事,看看家鄉的變化。
如何更好地讓僑胞感受到“根”之所在?如何彙聚海內外鄉親力量推動發展?梁石欽表示,早在4年前,他們便開始籌備成立沙洲墟社區居民聯誼會,以聯誼會爲橋梁,加強海內外鄉親的聯系,共敘鄉情,交流經驗,促進發展。
“聯誼會是廣大鄉親暢敘鄉情、共謀發展的重要平台,借助這一平台,我們積極發動僑胞、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濟困、敬老助學等活動。”梁石欽說。
堅持黨建帶僑建
助力鄉村振興
“回到老家,有一種很溫暖的感覺,仿佛回到年輕的時候。”80多歲的返鄉居民關大爺聽說沙洲圩要舉辦聯誼活動,第一時間報名參加。
这场热闹的联谊活动,不仅让当地街坊拥有幸福感、安全感,更让已经离开沙洲圩的乡亲产生归属感、怀念感,这是沙洲墟社区堅持黨建帶僑建,以“党建+侨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也是赤水镇打造“党建引领 侨心回归”特色品牌,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近年來,沙洲墟社區通過黨群合力,投入1100多萬元完成總長度1631米的河道整治工程,投入17萬元鋪設總長720米的供水主管網,投入約8萬元加強圩鎮道路建設,爲社區居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投入近20萬元升級多功能黨群活動室,集資搭建文化舞台,開展趣味運動會等文體活動,豐富居民日常文化生活;發動僑胞、社會力量捐資贈物,開展扶貧濟困、敬老助學等活動,切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聯誼會將發揮好組織優勢,搭好平台載體,打造彙聚鄉情的暖心橋梁,進一步凝聚居民合力,講好家鄉故事,爲地方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梁石欽表示。此外,聯誼會還將積極傾聽居民心聲,解決居民訴求,充分當好“娘家人”的角色。
文 江门日报记者 敖转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