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僑鄉莆田覓古厝遇鄉愁
(八闽千姿)在僑鄉莆田覓古厝遇鄉愁
中新社莆田10月19日电 题:在僑鄉莆田覓古厝遇鄉愁
作者 叶秋云
莆田紅團、福建海鹽傳統曬制技藝、郭氏漆藝……寒露已過天漸涼,夜色下的福建省莆田市興化府曆史文化街區卻一派火熱。漫步古韻悠悠的街巷中,這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蘊和城市記憶撲面而來。

莆田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美譽,近日被列爲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聽到這消息,加拿大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執行會長葉峰興奮不已,“能讓全世界看見家鄉悠久的曆史文化和厚重的人文景觀”。
有著1100余年曆史的興化府曆史文化街區,依舊保持著古城傳統風貌和古街巷格局,傳統民居特色的官式大厝和宗教建築多元荟萃,吸引遊人穿梭其間。在莆田,古街、古厝、古村落日漸火起來,成爲網紅打卡點。
出生于莆田市涵江區樓下街的葉峰,對家附近的中西結合建築“東方廿五坎”印象深刻。他說,“東方廿五坎”離他家就兩百米距離,小時候經常和玩伴兒在那嬉戲玩耍,承載了滿滿的童年回憶。
由25片紅磚拱孔騎樓構成的“東方廿五坎”建成于1933年,紅磚外牆厚重敦實,西式拱門整齊美觀,中式長廊悠長通透。莆田文物專家稱,“東方廿五坎”是現今唯一一座體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涵江繁華景象的商貿建築,也是涵江“小上海”的曆史見證。

“莆田獨特而迷人的魅力,來自于厚重曆史,來自于悠長文脈,來自于人傑地靈。”莆田市委書記付朝陽說。
莆田位于福建沿海中部,自南朝置縣以來,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建制史,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目前,莆田有中國曆史文化名村1個、中國傳統村落7個,福建省級曆史文化街區2片,各級文物保護單位60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曆史建築599處,傳統風貌建築1249處。
除了曆史文化資源豐富外,莆田還是著名的僑鄉,在海外打拼的莆田籍僑胞多達150萬人。伴隨著莆田人出外打拼的足迹,發祥于莆田湄洲島的媽祖文化播及世界各地。目前,從湄洲媽祖祖廟分靈的媽祖宮廟就有一萬多座,遍布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媽祖信衆有3億多人。
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金赞表示,妈祖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的心灵原乡,也是海外赤子寻根怀祖、寻求文化认同的精神载体。
今年9月,長達十天九夜的海峽兩岸同胞護駕湄洲媽祖金身巡安莆田活動舉行。在海外打拼多年的新加坡莆仙同鄉聯合會執行秘書長李慶瑞,早早回到家鄉,和當地鄉親、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僑胞一起參與活動。
此次返鄉,李慶瑞還專程去了解莆田的傳統民俗舞蹈——九鯉燈舞。他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將家鄉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推廣到新加坡,讓更多海外華裔後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仙作”也是莆田的一張城市名片。“仙作”泛指“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莆田市仙遊縣制作的古典工藝家具,與“京作”“蘇作”“廣作”並稱爲“中國明清古典工藝家具四大流派”。仙遊古典工藝家具制作技藝源于唐宋,興于明清,盛于當代,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而仙遊古典工藝家具已占中國市場70%以上。
三福藝術館品牌總監鄭少倩表示,“仙作”巧妙融合傳統國畫、雕刻藝術與家具制作技藝等,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式古典家具,到新古典家具,再到新中式古典家具,仙遊古典工藝家具制作技藝傳承人一直在傳承中創新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莆田還有保留著唐代以前古漢語和古百越時期語言遺存的莆仙話,被譽爲“宋元南戲活化石”的莆仙戲,素以“精微透雕”聞名于世的莆田木雕等,聞名遐迩。在柬埔寨福建總商會常務副會長林治看來,家鄉莆田多了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這張名片,將更加吸引海外鄉親回鄉創業、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