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文化遗产“双创” 侨都江门大有可为
华侨文化遗产“双创” 侨都江门大有可为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春華秋實,丹桂飄香。9月25日至26日,來自境內外的近百名文史專家學者聚首江門,出席2023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史論壇。不少與會專家表示,江門華僑文化底蘊深厚,在華僑文化遺産“雙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大有可爲。
作为中国侨都,江门在华侨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江门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元醒在论坛致辞时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祖籍江门的530多万海外華僑華人分布在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江门拥有开平碉楼与村落、侨批档案两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祖籍和出生地在江门的两院院士达34名……张元醒表示,近年来,江门市依托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优势,深化实施“港澳融合”“侨都赋能”等六大工程;全国首创研究“侨批中的党史”,让尘封在“故纸堆”里的侨批重新绽放时代光彩;举办新编粤剧《碉楼》巡演暨“红线女粤剧艺术周”、中国侨都武术节、舞蹈节等活动,打响江门“侨乡文脉传承地”等十张城市名片。
不少與會的專家學者談到,江門在華僑文化遺産遺址的保留、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江門在華僑文化遺産“雙創”方面可以做得更出色。
對于江門在僑批活化方面的成果,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五邑大學原副校長張國雄建議繼續深化、常態化,“僑批中的黨史”研究要建立走出江門、覆蓋全國的僑批檔案;而江門一些本土創作的僑批題材藝術作品,可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由專業藝術團體進行常態化演出。
曾參與編撰《五邑僑胞耀中華》的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社科聯原主席田豐認爲,可挑選學術領軍人物、組建強大的研究團隊,抓住重大學科發展方向和華僑文化發展實踐中的需要,繼續深挖、用好富有五邑特色的華僑文化資源。“比如江門的碉樓,就可以繼續研究。通過整理好、講述好更多碉樓故事,來呈現活生生的僑史。”田豐說。
对于如何做好新时代“侨”文章,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杨兴锋建议江门打出一套“组合拳”:首先是以五邑大学为基地,在海内外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华侨文化遗产“双创”成果;其次是以“五邑文化海外行”为品牌,举办“五邑文化节”,力争在推动中華文化走出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再次是以打造标志性工程为抓手,如争创国家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文化示范区等,增强江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展示地的内涵和形象;最后是要以“侨”为桥打造中華文化国际传播共同体,实现立体化、智能化、多层次、多领域的传播,为中華文化走出去贡献“江门方案”“江门样本”。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郑楚宣则表示,江门可考虑启动乡村层级的家族、宗族族谱整理编写工作,把五邑籍海外華僑華人的根脉关系梳理清楚,以此提升海外華僑華人的家国情怀。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倩也认为,要运用“科技+文化”,做好海外華僑華人的“寻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