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泉州歌訣”傳承人創作新篇講思鄉之情
【解说】日前,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歌诀”代表性传承人杨柳青与泉州市戏剧研究所副所长黄锡钧先生共同创作歌诀新作《中秋月》,讲述海内外華僑華人“望月怀远”的思乡之情。9月17日晚,记者在《中秋月》视频的录制现场,见到了杨柳青。
【現場同期】
(閩南語)中秋月,特別光,照見咱的地球村。地球村,好朋友,賞月亮,喝燒酒,吃月餅,過中秋。
【同期】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歌诀” 代表性传承人 杨柳青
爲了讓童謠更加便于傳誦,這個更加口語化、更生動,我們采取了一些押韻的這種形式,而且壓的韻腳都是便于兒童來朗誦的。所以一直到半夜、淩晨我們還一直在思考,馬上想到了這一個點,我們就馬上對接。
【解說】楊柳青告訴記者,許多閩南人接觸閩南方言,就是從襁褓中聽長輩哼唱歌謠開始的,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泉州歌訣,承載的是無數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同期】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歌诀” 代表性传承人 杨柳青
古人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那麽這種望月懷遠的情愫由來已久,無論閩南人走到多遠,心中都會有一種思鄉、思念故土的這種情懷。那麽我們中國人又特別地、就是有一種團圓的這麽一種情愫。那麽在創作的時候,我們一氣呵成,做到朗朗上口、動聽、韻律感強,把童謠的意境美、音律美,還有這個語言美都體現出來。
【解說】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泉州人,楊柳青從小便喜歡聽家裏的老輩人講閩南俗諺、唱“泉州歌訣”。近年來,楊柳青一直致力于“泉州歌訣”的創新與傳承。楊柳青認爲,傳承要從孩子抓起。
【同期】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歌诀” 代表性传承人 杨柳青
一首童謠更是一種傳唱的紐帶,我們就希望通過這個形式,能夠讓孩子們、還有不會講閩南話的年輕一代,除了在我們現代高速發展的這個科技産品的沖擊以外,還能夠欣賞到我們古漢語的活化石閩南語的這種獨特的語言美,還有它的內容美、意境美。
【解说】“泉州歌诀”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表现形式,其中包含闽南童谣及各种民俗谚语,流行于闽南、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等闽南籍華僑華人聚居地,被誉为闽南文化的“活化石”。2022年,“泉州歌诀”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柯宁 福建泉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