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與古城潮州的“雙向奔赴”
青年人才與古城潮州的“雙向奔赴”
1500余名青年齊聚潮州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南方日报记者 叶彤 通讯员 潮组宣
一群青年身穿志願服,一手拿著筆記本、一手拿著調查問卷,在進村入企中詳細了解産業發展的困境——今年夏天,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來到潮州,在實踐中了解潮州發展情況、增長知識才幹。
爲集聚青年人才助力“百千萬工程”,潮州市委人才辦聯合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區)組織開展“人才歸潮”青年人才暑期社會實踐系列活動,讓青年人才與潮州實現雙向奔赴。
截至目前,該系列活動已招募1500多人,50支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來到潮州,開展基層調研超100場,助力解決多個發展難題,召開超50場就業需求對接洽談等青年人才座談會,爲潮州高質量發展貢獻青年人才的智慧和力量。
青春賦能鄉村振興
當書香氣碰上泥土味
7月25日,在潮州市楓溪區山邊村,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楓溪考察實踐點揭牌成立。這是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在潮汕地區設置的首個實踐點。
實踐點揭牌後,山邊村迎來了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赴廣東潮州支隊的16名本碩博學生。他們分別來自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同濟大學等全國多所知名學府,在楓溪區開展爲期2周以“山邊村傳統古村落風貌提升及産業發展”爲主題的社會實踐。
“山邊村有何支柱産業?”“今後有何發展規劃?”……在鄉村振興調研方面,山邊村村委會工作人員陪同支隊成員們對該村的治理情況、鄉情制度進行考察。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赴廣東潮州支隊的隊長林心雨回憶說:“通過深入走訪調研,大家不僅能了解山邊村的發展曆史,還對鄉村基層治理的詳細情況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實踐支隊白天調研,晚上做專題,經常奮鬥到淩晨,形成了一個鄉村調查報告、一個鄉村單元規劃設計、兩部紀錄片及豐富的文創設計,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角度。”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潮州楓溪實踐點特邀顧問吳景傳說,現階段只是實踐點,後續還要爭取升級爲實踐基地,最後完成工作站建站。
目光轉移到湘橋區鐵鋪鎮,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心潮文化隊于7月中旬來到此地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探索該鎮農産品發展。其中,鐵鋪鎮山後村黃皮于2021年獲申報爲廣東省“一村一品”建設項目,現主要由涵恩合作社統一管理。
涵恩合作社負責人陳樹傑介紹,“當前,牛心黃皮存在副産品加工成本較高,不易保鮮外銷以及知名度有待提高等問題。”
了解黃皮發展困境後,心潮文化隊與共青團湘橋區鐵鋪鎮委員會在涵恩合作社舉辦直播助農活動。隊員們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素養,以社會化媒體爲媒介,向直播間觀衆詳細介紹了黃皮的口感、特點、功能,助力農産品銷售。
“在黃皮種植地,我們了解了牛心黃皮的生長環境、市場銷售狀況以及拓展銷售渠道的構想。”心潮文化隊隊員王語說。
“我們對團隊的直播做法和加大黃皮宣傳的建議十分認可。”陳樹傑指出,“黃皮膏、黃皮飲料等副産品是拓展黃皮産業鏈的具體實踐,希望未來能多與高校合作進行研發。”
行走萬裏路,實踐出真知。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隊伍“益行隊”來潮調研,四十天內走遍了饒平縣21個鄉鎮,與農民、鄉鎮幹部、駐鎮幫扶工作隊等進行交流和訪談,總結優秀經驗做法並爲鄉村發展建言獻策。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新“韓”路護江隊前往潮安區鳳凰鎮開展社會實踐調研活動,以打響鳳凰文旅名片爲主題,挖掘鳳凰特色茶文化元素。
發揮專業優勢
讓智慧成就智造
今年7月,在廣東二師錦帆三下鄉服務隊的傾力打造下,饒平縣黃岡鎮的寶鬥餅有了獨特的卡通IP形象“鬥仔”,當地的非遺文化得以更好傳承傳播。
更讓當地居民感到新奇又振奮的是,這群外來的大學生還以數字直播新途徑帶旺“寶鬥味”,探索以寶鬥餅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路徑。
服務隊圍繞“文旅融合”主題,基于寶鬥餅難以推廣的發展現狀,深入基層方方面面,走訪了多家黃岡本地寶鬥餅店,與手藝人探討寶鬥餅的傳承與創新,還發揮專業優勢爲寶鬥餅設計卡通IP形象。
“‘鬥仔’是一位可愛活潑的‘靈精仔’,‘靈精仔’是潮汕地區人們對機靈可愛的小孩的愛稱,其原型是黃岡特色非遺美食——寶鬥餅。”作爲寶鬥餅卡通IP形象的主創人員之一,賴軍博談起當初的設計理念時十分自豪,“我們主要根據寶鬥餅形似賭具骰子、八角四方的外形特征進行設計,同時將‘鬥仔’與黃岡鎮的非遺文化相結合,希望人們加深對潮汕地區風土人情的了解。”
賴軍博所學專業爲視覺傳達設計,他表示後續還將結合美觀性與實用性爲寶鬥餅設計全新的包裝禮盒,最大化提升非遺寶鬥餅的知名度,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品牌,激發消費新潛力。
寶鬥餅傳承人余元順希望能借助服務團的創新力量,加大非遺寶鬥餅的宣傳,讓更多人認識與了解黃岡寶鬥餅,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創新是永葆發展活力的關鍵要素。來自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的博士生李中澤在華豐集團進行社會實踐時,參與了綠色甲醇生産工藝流程模擬開發項目,爲國內甲醇産業提出發展方向構想。
“如何轉化、利用二氧化碳,實現碳減排,達到變廢爲寶是化工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經上下遊産業和政策調研,我認爲將二氧化碳轉化爲甲醇是一種可行的思路。”李中澤介紹,目前已完成了綠色甲醇生産工藝流程模擬,還有全工藝流程的物料、能耗分析,工藝物料流程圖的繪制等。
此前,包含李中澤在內的14名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順利結束在潮州爲期6周的社會實踐。他們來自機械工程、基礎醫學、國際關系等多個專業領域,帶著系統研制、自動化項目、産品需求分析、鄉村振興、農田水利、特色文旅等10個項目在潮州進行科研攻關、技術指導、實踐鍛煉,助推潮州産業轉型升級和城市創新發展。
吸引青年返鄉
盼“歸潮”成爲“熱潮”
深入鄉村田野調研、深入企業參觀學習……在一場場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越來越多的青年期盼早日學成歸來,在實踐中揮灑青春的熱情與汗水,助力家鄉事業發展。
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黃奕嘉,今年暑假回家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共青團湘橋區委實習。令其印象深刻的是,能夠參與“青春不‘毒’行,健康向未來”湘橋區青少年禁毒宣講員培訓營活動。
“在培訓營的十四天,跟小朋友們一起在市禁毒協會裏度過,見證了他們一路的成長變化,從一開始對缺乏防範毒品意識到具備充足的防毒意識,從一開始的害羞腼腆到後面爭相上台演講禁毒知識,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黃奕嘉說出了參與此次實踐活動的真實感受。
“本次返家鄉實踐活動更加堅定了我以後回到家鄉就業的想法。”黃奕嘉說,“今年暑期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了我的學習熱情,我會更加努力地學好我的專業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爲以後返鄉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7月,楓溪區長德黨工委舉辦“青年人才助力高質量發展”爲主題的青年人才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來自湖南大學的邱楊趁著暑期回鄉有時間便參與其中。
“長期在外讀書的我,對于家鄉的發展了解不多。能夠參加這次活動,對我來說感觸很深。”邱楊說深入陶瓷企業參觀陶瓷自動化智能化新生産場面,參觀裕德堂壺藝研究所體驗非遺文化,有助于了解家鄉的工藝發展,增加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
據統計,在今年的暑期社會實踐中,全市各級各部門共召開50場青年人才座談會,了解來潮大學生的就業意向,宣傳潮州人才政策,引導青年人才關注潮州發展,釋放潮州招才引智的決心和誠意。通過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各用人單位也與青年人才建立起長期聯系機制,了解青年儲備人才的就業意願,及時推送各類潮州招聘信息,實現精准引才。
對于潮州組織的人才歸潮社會實踐活動,吳景傳認爲,通過這種豐富、鮮活的調研,能夠激發出同學們對潮州鄉村的興趣,促進雙方建立一種互動良好的模式;而地方幹部、志願者,在參與接待、向導、討論過程中,增強了鄉村凝聚力和榮譽感,也會自覺思考家鄉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