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农遗文化 侨乡青田如何活化稻鱼共生?

中新網丽水7月18日电(邵燕飞 傅飞扬)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乡村振兴的持续精神力量。
18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一周年紀念大會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中國)保護與發展聯盟第二次會議在浙江麗水青田召開。22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地部門負責人、黨政幹部、專家學者等相聚僑鄉,共謀農遺産業發展未來式。
記者了解到,中國目前已有19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其中,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是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當地勤勞智慧的先民面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客觀地理條件,創造了“以魚肥田、以稻養魚、魚糧共存”的稻魚共生系統,迄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2022年7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在青田成功舉辦。一年來,該縣不斷推進稻魚共生系統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並取得相應實績。
截至目前,青田稻魚共生産業面積年均增長5000畝,新增百畝以上生産主體5家、百畝稻魚共生示範基地4家,縣域稻魚米産量達2.2萬噸。
“我們拓展農遺傳承‘朋友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青田倡議》得到28個國家和地區的響應。”青田縣委書記林霞說,“農遺出良品”的成功種養模式,讓稻魚共生系統成爲東西結對幫扶重點産業,帶動古蔺打造萬畝示範基地,並被推廣至全國20多個省,以及東南亞、非洲等地區。
如其所言,跳出縣域看發展,稻魚共生系統同樣大有可爲。
“我們在古蔺成功複制青田‘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的種植模式。”四川省泸州市古蔺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祥國表示,當地購進青田田魚苗10000多斤,420戶農戶畝均增收2000余元,還帶動周邊敘永縣、平昌縣等地參與種養,在西部地區不斷推廣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眼下,農業文化遺産傳承、創新的“後半篇文章”如何書寫?
對青田而言,當地率先建成縣級元宇宙智算中心——青田創新賦能中心,充分挖掘農遺文化資源,利用NFT、數字人等元宇宙技術,打造魚多多數字人和農遺公園智慧平台等元宇宙應用場景,從更多維度活化農遺文化。
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農業經濟學教授何塞·加西亞·珂克在視頻致辭中表示,青田有稻魚共生系統,瓦倫西亞GIAHS(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系統裏也有稻米和魚,“通過不斷探索,我們認識到傳統農耕技術爲土壤保護提供了簡便的解決方法,爲學術研究提供價值,同時也有益于作物的種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