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伏季休漁期間廣東台山淡水魚爭“鮮”上桌

中新網江门7月16日电 题:南海伏季休漁期間廣東台山淡水魚爭“鮮”上桌
作者 李晓春 郭军
眼下,正是南海伏季休漁期,以往熙熙攘攘的廣東台山等沿海城市的海鮮市場,目前僅有少量養殖的海鮮或冰鮮的海産供應,價格比平日明顯貴些,不少市民選擇購買品質佳的淡水魚暫時替代餐桌上的鮮味。
近日,在台山台城街道富城市場的早市中,前往淡水魚檔幫襯的顧客明顯比非休漁期時多。“靓女,早晨!你今日想買鲩魚尾、鲩魚腩、鲩魚頭、鳙魚(花鲢)頭、扁魚(白鲢)腩,還是脆肉鲩?”一魚檔的老板娘招攬客人時介紹,她檔口的鲩魚是逐條精選的,單條重量在5公斤以上,可按客人需求分頭、尾、腩、脊肉、脊骨等進行單賣,並提供切魚片服務。

據介紹,目前台山淡水魚養殖面積近16萬畝,養殖主要品種有四大家魚、羅非魚、生魚、鳗魚等。台山民間對淡水魚有種說法:“鳙魚頭、扁魚腩、鲩魚尾、鲮魚鼻、鯉魚液”,特指魚最好吃或營養價值高的部位。

“鳙魚頭,剁成兩半或小塊,用豆豉蒜蓉姜粒或剁椒蒸,煲仔生焗或煎焖,都很不錯。亦可采用先煎後煲的方式,選擇搭配川芎白芷、豆腐芫荽、腐竹等烹湯。”台山市民雷女士透露,上周她在市場看到一條從水庫捕撈的鳙魚重達15公斤,魚頭要價每公斤76元也被爭先搶購。

“這種縮骨鳙魚有頭大、身短的特點,肉質非常鮮嫩,油鹽蒸、鹽水浸或者煲仔生焗都可以。”台城街道一餐廳的服務員爲客人點菜時推薦說,用縮骨鳙魚烹制的菜式是該餐廳近期主推的招牌菜之一。

“扁魚個頭越大,腩越肥厚。將魚腩中的胸骨去掉,並把內壁那層黑膜清理幹淨,搭配沖菜蒸或焖,是我外婆最喜歡的吃法。”“90後”的台山市民黃先生表示,去掉胸骨的扁魚腩無小刺,老人、小孩吃起來比較方便。
在台山,1公斤至1.5公斤的吊水鲩魚僅在少數餐廳能吃到,多以清蒸的方式上桌。“聽老一輩的講,用煎過的鲩魚尾搭配木瓜煲湯,湯汁清甜可口、營養豐富,據聞有通乳健胃的食療功效,特別適合産後婦女飲用。”現居香港的台山鄉親黃女士說,鲩魚尾被台山人稱“魚抓手”,是鲩魚運動量最大的部位,鲩魚個頭越大,魚尾越受青睐。

“近日聽漁民說,大隆洞水庫排水時逃出的鲮魚,個頭多數在0.5公斤左右,相當肥美,用台山本地的蝦醬蒸或油鹽蒸,十分鮮甜。若起肉剁鲮魚餅,把剩出的鲮魚頭裝成一盤蒸熟,也是一道鮮美的下酒菜。剛蒸熟出鍋時,鲮魚鼻(嘴的上方)的膠質感非常明顯。”台山端芬鎮的許先生表示,水庫下遊的水域經常能捕獲到鲮魚,個頭大的可超過1公斤,懂吃的都想搶“鮮”一步。
鯉魚如今在食肆中已不多見,但在台山鄉鎮個別餐廳或酒樓,目前還保留鯉魚菜式,搭配花生煲湯、姜蔥焖或焗飯。

“以前食物匮乏的年代,村中兄弟一捉有大鯉魚,就湊在一起煮宵夜。”現居委內瑞拉馬拉開波的台山鄉親劉先生稱,雄性鯉魚性成熟之後在體內形成的團狀“魚白”被台山人稱爲“鯉魚液”,口感如豆腐般嫩滑,是男士爭“鮮”之物。
今年南海伏季休漁期從5月1日起長達3個半月,但也無法阻擋台山等沿海居民覓鮮的腳步,而且曆經4個月伏季休漁的珠江流域自7月1日起迎來全面開漁,台山水域生長的淡水魚與珠江流域的河鮮,一起爭先“遊”上餐桌,滿足廣大食客夏日嘗“鮮”的體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