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丁氏:演繹千年海絲情緣
晉江丁氏:演繹千年海絲情緣
□本报记者 何金 刘益清 通讯员 陈文经 林晓燕 刘翼 文
近日,福州大學少數民族學生之家的大學生們利用暑期組團來到晉江,探訪陳埭丁氏宗祠和回族史館,深入了解丁氏宗祠相關的各種文化知識,並與當地村民深入交流,開展社會調查。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的學生小林告訴記者,通過對丁氏宗祠的了解後,對漢族與回族人民的融合曆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有了更深的認同。
位于泉州母親河晉江下遊江畔的晉江市陳埭鎮,是晉江乃至整個泉州民營經濟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進入陳埭鎮,林立的廠房最爲顯眼,這裏密布數千家鞋廠、服裝廠等。
在廠房林立、街巷縱橫的陳埭鎮岸兜村,有一處安靜而獨特的建築。從外表看,紅瓦頂、燕尾脊,充滿閩南風情。而建築內部牆體雕飾的阿拉伯文、匾額下的“吉祥鳥”圖飾,又都顯示出這座建築的非比尋常。
這裏,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埭丁氏宗祠。陳埭丁氏宗祠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時代的産物,是多元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相遇與融合的生動體現。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來到中國,該宗祠就被列爲重要考察點。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項目組在泉州舉辦第二次活動時,陳埭丁氏宗祠再次迎來了聯合國的官員和專家。潮起潮落,屹立在泉州灣南岸的陳埭丁氏宗祠,演繹著一場跨越千年的海絲情緣。
民族融合
丁氏宗祠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從四世祖丁善“拓基啓宇”起,經過曆代重建、擴築、修葺,現存格局基本爲清康熙年間所修,目前是省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
進入丁氏宗祠正門,便可看到左側懸挂著“陳埭回族史館”的匾額,這是丁氏宗祠與其他祠堂不同的地方。“陳埭回族史館”設于1984年,館內有100余件珍貴文物和近200幅資料圖片。這些文物,講述著一段段阿拉伯移民與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曆史,一個個回漢人民團結奮進、共同發展的動人故事。
步入陳埭丁氏宗祠右側,可見泮池在最前方,然後是條石鋪就的大埕,最後便是宗祠的主體建築。前廳三開間,中間較大,設正門,門上懸挂明代書法家張瑞圖題寫的“丁氏宗祠”額匾。
研究陳埭丁氏宗祠20多年的廈門大學曆史系教授莊景輝告訴記者,丁氏宗祠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其最大特點是既有漢族文化內涵,又不缺乏回族文化痕迹,是回漢文化融合的象征。因此,這個宗祠成爲研究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和阿拉伯人入籍中華的重要實物依據。
漫步在宗祠內,記者真切地感受到這種回漢文化融合的痕迹。這個宗祠不僅宏偉壯觀,而且蘊含豐富深邃的內涵。廊院式的建築形式,使宗祠整體布局呈“回”字形。尤有意思的是後殿東北角削角砌築,使“回”字口部更與漢字書法轉角頓筆象形,這正是丁氏回族把民族意識融入宗祠建築形式的體現。
祠堂的裝飾有很多精美的中式傳統工藝木雕、石雕,正廳門楣上方木雕以及廊心石牆則雕刻著阿拉伯文“清真言”的組字圖案及信仰伊斯蘭教字畫的“吉祥鳥”。
“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特有的文化內涵,讓整座宗祠散發出一種包容和寬廣的氣息。”莊景輝說。
海絲印記
一座坐落在晉江鄉村的宗祠,爲什麽會帶有阿拉伯元素呢?這,要從丁氏的先祖說起。
談及這一獨特的宗祠,丁氏24代孫、陳埭回族史館館長丁清渠對記者說,宋元時期,泉州港揚名海內外,當時許多阿拉伯人慕名來到泉州經商、生活甚至定居。他們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穆斯林,信奉伊斯蘭教,丁氏的先祖正是這一時期來到泉州。
據《丁氏族譜》記載,首次來到泉州的丁氏一世祖叫丁謹,精于商業,他從海外來到泉州,因與泉州當地女子結婚,後定居在泉州一個叫文山裏的地方,並以泉州爲據點,往返蘇州、杭州兩地經商,積累了大量錢財。
《丁氏族譜》記載,另一個比較有名的丁氏先祖,是元代初期政治家賽典赤·瞻思丁,他在泉州一帶具有很高的聲望。
在丁氏宗祠中堂,神龛上供奉的是丁氏列祖列宗考妣神主。祖宗牌位刷成阿拉伯人崇尚的青綠色,每年的春秋二祭就在這裏隆重舉行。祠堂內的匾額,隱藏著丁氏家族起源的秘密。祠堂中堂高懸“百代瞻依”大匾,後廳立有“綏我思成”匾額,再加上正門“丁氏宗祠”的“丁”字,三字組合,暗示其宗族爲賽典赤·瞻思丁的後裔。
元末明初,戰亂頻發,作爲穆斯林後裔,丁氏族人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丁氏家族四世祖丁善無奈之下舉家搬遷,來到了當時偏僻的海邊小鎮——晉江陳埭,取其先祖尾音“丁”字爲姓,紮根于此。
丁清渠介紹說:“丁氏族人以前在泉州一帶,都是從事商業活動,自來到陳埭以後,開始仿效漢人,從事農耕活動。丁善就帶領他的兒子跟當地的漢族同胞共同圍海,爲陳埭鎮一帶的開發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丁善率領族人與當地的漢人一同將原本荒僻的土地建設成了富饒美麗的新家園,丁氏家族以其堅忍不拔的群體精神獲得了周邊漢人的認同和尊重。在長期的共同生産和生活中,漢族的傳統觀念和行爲准則逐漸影響了丁氏子弟的思想和行爲,丁氏族人也開始學習漢人建造起宗族祠堂,這也是丁氏宗祠得以修建的原因。
枝繁葉茂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陈埭丁氏宗祠进行考察,在陈埭丁氏宗祠旁种下一棵象征友谊的常青树。如今这棵榕树已经生长得枝繁葉茂,日渐葱茏。
千百年来,从丁氏宗祠走出来的丁氏子弟,正如这一棵常青树一般“枝繁葉茂”。
在丁氏宗祠的正廳大門上,懸挂著一方“陳埭萬人丁”匾額。這個匾額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傳說,陳埭丁氏家族的一世祖到三世祖都是單傳,人丁單薄。元末泉州發生“亦思巴奚”戰亂,丁氏三世祖丁夔(碩德)率子丁善遷居陳埭。多年後,丁善見父母老邁,還未置辦壽域,就想替父母找一塊風水寶地。一位風水先生對他說:如果墓碑豎于墓前,子孫裏會出三個宰相;如果豎于墓後,就會繁衍萬人。也就是所謂的“進前三宰相,退後萬人丁”之說。高官與丁口,兩者擇其一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極爲難的,但丁善選擇了後者。
曆史上,陳埭丁氏科舉入仕者非常多,且曆代名人輩出,僅明、清年代在科甲名錄中就有丁氏文武進士14人,文武舉人24人,世稱秀擢龍門“六試七聯捷”,名魁虎榜“四闱十登科”。第八世丁儀方開創仕途之路,他一生爲官清廉,勤政爲民,至死“家無一垅之植”“權構室一區”,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中,堪稱清官典範。知名的還有“洋務運動”先驅、中國近代軍事科學家,撰寫了中國第一部火炮制造專著,中國第一輛銅火車和蒸汽機車模型設計者、中國近代最早的火箭研制者丁拱辰(1800—1875年)。他們不僅爲丁氏一門贏得聲譽,同時爲國家、社會作出貢獻。
陳埭丁氏,還演繹了一段海峽兩岸交流情緣。據當地族譜記載,陳埭丁氏十六世丁蘇、丁派等一批人遷居台灣,逐漸繁衍成爲丁氏聚居村落。清朝乾隆年間,清政府開放晉江蚶江與台灣鹿港對渡,泉地往台灣經商、設立郊行(泉郊會館)者衆多,有“小泉州”之稱的鹿港鎮,其丁氏居民即是陳埭丁氏遷居過去。至今,台灣鹿港當地有數千丁氏族人。近年來,多批台灣丁氏宗親回鄉谒祖訪問,陳埭丁氏宗祠成爲聯系兩岸丁氏族人的紐帶。
如今,在江頭村與台灣鹿港各有來自同一支派的一座進士第。台灣鹿港的進士第又稱“丁家大宅”,乃閩南式建築,與晉江陳埭的進士宅一模一樣,只是占地面積稍大一些。這是陳埭丁氏六房二十世祖壽泉醴澄公之宅,其賜進士出身,同知銜,诰封廣東即用知縣,後來回台灣掌教白沙書院,是故丁家大宅、新協源亦稱進士宅。丁進士宅興建于光緒年間,是鹿港碩果僅存的進士第,當時花崗石板、杉木、磚瓦等興建材料均從大陸載運。100多年來雖經過幾次修建,但是不改當年的古風貌。
“晉台兩地兩進士第見證兩岸血緣情深。”丁清渠說。
如今,在陳埭,“萬人丁”是一個大姓巨族,居住在陳埭鎮中部的江頭、岸兜、溪邊、西坂、鵬頭、四境、花廳口七個回族行政村,區域面積12平方公裏,人口2.7萬多人,衍居在省內外(包括港、澳、台)乃至東南亞的族人有5萬多人。
陳埭丁氏發展史,是中華各民族和睦團結、並肩戰鬥、共同發展的曆史寫照。
造福一方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在陳埭這片熱土上,誕生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民營企業和品牌企業。他們當中,很多都來自丁氏。他們把閩南人的愛拼精神與阿拉伯人的商業天賦發揮到極致。
在過去數十年內,丁氏族人締造了“安踏”“特步”“361度”“喬丹”等一系列知名商業品牌。
安踏體育,從中小企業起步,一步步發展,市值已突破2000億港元,成爲中國運動鞋服領域最強龍頭,跻身全球運動鞋服巨頭領域;特步,手工作坊起步,精耕運動鞋服領域,成爲運動休閑鞋服領域的龍頭企業,市值突破200億港元;361度,同樣草根起步,30多年來持續推進品牌營銷,成爲運動品牌領域崛起的新貴……這些由丁氏族人創辦的企業,抒寫了中國休閑運動鞋上市公司的輝煌與傳奇。
“吃水不忘挖井人”,晉江市陳埭鎮回族事務委員會主任丁文錶告訴記者,在陳埭鎮,由丁氏族人創辦的企業,工業産值最高時一度占全鎮的60%以上,率先富裕起來的陳埭丁氏族人,用自己創造的財富不斷回報社會,帶領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
作爲安踏公司創始人,丁和木帶領兒子丁世家、丁世忠與其家族成員始終踐行“誠信感恩”企業信條,積極致力于社會公益與慈善事業。這些年來,安踏集團累計捐贈善款超百億元。
在丁氏宗祠不遠處,一幢占地2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7000平方米的宏偉建築拔地而起。這幢由丁和木捐資5000萬元建設的“和木文化中心”于2019年6月投入使用,如今成爲岸兜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丁和木還用母親的名字創辦“阿瑞幼兒園”,捐資助力晉江市第五實驗小學、聚書小學、民族中學等校園建設和教育提升。
據了解,連續十多年來,丁和木爲全村700多名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發放500元敬老金,老人最高每年可領到7000多元敬老金。爲了讓每一位在岸兜村的孩子都有書讀,且把書讀好,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丁和木都慷慨捐助。
和安踏一樣,特步創始人丁金朝、丁水波父子多年來也帶領企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公益事業覆蓋教育、文化、體育等多個領域,累計捐資1億多元。
361度丁建通家族多年來捐資助建家鄉陳埭民族中學、江頭中心小學校舍,設立獎教獎學基金,爲江頭老年人發放敬老金等,累計上千萬元,對社會體育、文化、慈善等公益事業累計捐資上億元。
此外,喬丹丁國雄、斯蘭丁宗寅族賢也都帶領企業爲家鄉教育、老年、扶危濟困慈善公益事業捐資超千萬元。
回望過去,如今“陳埭萬人丁”這個民族融合的優秀群體仍在悄然訴說著這段“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阿拉伯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