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举办侨史沙龙 讲述侨批中的金融故事

中新網泉州7月4日电 (吴冠标)4日,泉州华侨历史学会第七期侨史沙龙在福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举办,吸引了一批侨史专家学者、侨史爱好者、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华侨大学、厦门大学学生参加。
當天的講座邀請了泉州華僑曆史學會副秘書長劉伯孳擔任主講,他以“探析鯉安信局:金融業與貿易混合業態經營方式”爲題,根據多年來對泉州鯉安信局的探訪、觀察、資料收集,分析僑批信局的經營模式及其當代金融意義,講述僑批中的故事。
“鯉安信局是20世紀閩南地區知名的僑批局之一,對于豐富中國僑批作爲世界記憶遺産的內涵具有重要價值。”劉伯孳說。
“侨批”源于闽南语,“批”即为“信”,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给中国国内侨眷书信与汇款的合称。2013年,中国“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20世紀30年代,泉州市鯉城區的謝瑞生與謝芳蚶、謝芳繼三兄弟相繼前往菲律賓謀生。經過一段時間打拼,謝瑞生回鄉建房,三兄弟商量後決定利用洋房合辦“鯉安信局”,經營僑批業務。後來,僑批業務越做越大,他們先後在廈門、泉州、上海設有多家分局。
劉伯孳指出,鯉安信局的僑批經營有別于之前的僑批經營模式,其在馬尼拉、宿務、獨魯萬、香港、上海、廈門、泉州等城市間建立起跨國網絡,不再直接攜帶現款從海外進來,而是能夠通過彙兌方式,更方便快捷,具有金融發展的時代標志特征。
“2018年,我發現了一批珍貴的華僑商業資料,其中就包括了鯉安信局與菲律賓柯子顔行上海分行之間的商業信函。”劉伯孳指出,這些商業信函反映了二者間跨國商業的成熟運作和信局的彙兌與貿易互相滲透的特點,顯然這樣的經營模式更具當代金融意義。
劉伯孳說,鯉安信局與香港的僑批局、銀行、錢莊等組成的金融系統關系非常緊密。“香港與上海雖是同時期重要的區域商業金融中心,但從資金入口以及與其他西方銀行的合作上看,香港更勝一籌。由此香港成爲僑批經營的重要中心,確立了其在菲律賓與閩南之間僑批業務往來的中心地位。”
僑史沙龍是泉州市僑聯、泉州華僑曆史學會和泉州華僑曆史博物館共同打造的一個學術交流平台,旨在通過舉辦各種高水平學術講座、座談、論壇等,密切僑史研究人員間的學術交流往來,共同提升推進泉州僑史學術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