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僑鄉青田:浙江“千萬工程”爲“田魚”注入活水
浙江“千萬工程”爲“田魚”注入活水(僑界關注)
水田裏種稻,稻田中有魚。走進浙西南的青田縣方山鄉,碧綠的山坡上,是一層層稻魚共生的特色梯田。
2003年6月,浙江省啓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在全省選擇1萬個左右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20年來,“千萬工程”深刻改變了浙江鄉村的人居和生態環境,也爲稻田魚産業的發展注入新活力。如今,青田的綠水青山間,水稻長勢喜人,“田魚”自在悠遊,各色稻魚産品早已闖出深山,爲村民帶來致富的機遇。
“兒時的‘田魚’又回來了”
浙江省青田縣方山鄉是著名的“田魚鄉”。地處雁蕩山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殊地貌孕育了這裏古老的農耕智慧。
1300多年前,爲高效利用土地,當地先民在山坡上開墾梯田,種上水稻的同時養殖鯉魚,逐漸形成了稻魚共生的種養模式,由此培育出的特色魚種,名爲“田魚”。千百年來,這一種養模式代代流傳,成爲方山鄉鮮明的文化標志。
曆來,青田人就有出國打拼的傳統。過去數十年,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許多方山鄉民選擇出國經商,在有限的耕地之外謀一條生路。漸漸地,當地僑鄉之名越來越響亮,僑文化成了方山另一張名片。然而,由于青壯勞動力大量出國,鄉裏不少農田成了撂荒地,特色“田魚”漸漸難覓蹤影。
2004年,從法國回鄉探親的金嶽品,看到的就是這樣一番景象。“小時候,村前屋後都被水田環繞,長輩們直接從家門口撈‘田魚’做給孩子們吃。但時隔數十年再回鄉,我看到很多良田都荒蕪了,雜草長得有半人高,很難找到魚。那時,‘千萬工程’剛剛興起,村居環境迎來全面整治契機。我希望借此東風,重新擦亮家鄉的‘田魚’招牌。”金嶽品說。
此後,他處理好法國的生意,返回家鄉,一頭紮進了稻田。
山區耕地難以機械化作業,金嶽品和村裏合作,動員周邊幾十戶農民一起,揮動鋤頭和鐵鍬,對荒地進行人工抛荒除草,把坍塌的田埂重新修複,對洪水沖垮的水渠進行清淤疏堵,成功修複了176畝良田。在此基礎上,金嶽品還投資170萬元建設了孵化魚苗基地,聘請老一輩村民和高校農學專家,共同研究魚苗孵化辦法。“經過4年探索,我們的基地成功孵化出第一桶魚苗,修整一新的稻田恢複了以往的生機,兒時記憶中的‘田魚’又回來了!”金嶽品說。
良田抛荒,是方山乡变迁的一个缩影。方山乡党委书记叶利永介绍,随着“千万工程”深入实施,方山乡稻鱼种养面积也在连年增长。2022年,方山乡稻鱼种养面积恢复近1500亩,总种养面积超过4000亩,共1900多户农户参与了种养产业,相比2003年大幅增加。当前,方山处处“有塘皆有水,有水即有鱼”,还有越来越多華僑華人和技术人员加入稻田养鱼队伍,成为传承农遗的“土专家”和“田秀才”。
拓荒複耕之外,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也爲“田魚”養殖帶來利好。
方山鄉龍現村是“稻魚共生系統”的主要發源地和核心保護區。2017年,從西班牙回國的吳立群成了龍現村的一名“華僑村官”。他發現,龍現村的稻田魚雖早已名聲在外,但連年來,龍現村在全縣的村莊環境評比中都排不上名次。
“那時,村裏整體衛生條件一般,房前屋後垃圾亂堆亂放、家禽家畜隨意散養,村域範圍亂搭亂建的現象依然存在。由于村裏出現了老齡化、‘空心化’,這些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作爲返鄉青年,我決定借‘千萬工程’的機遇,爲村容村貌的改變做些實事。”吳立群說。
甫一到任,他便動員村民一起實施一系列村容整治項目:改家畜散養爲圈養,引進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配備分類垃圾桶、垃圾清運車;規定生活垃圾專人運送、日産日清;細化管理農汙設施、公共廁所;治理村內河塘溝渠、房前屋後汙水橫流……隨著各項集中清掃和環境整治工作逐步開展,村民衛生意識也逐漸提高,村裏的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吳立群說,近3年來,龍現村年年都能在全縣“最美村”評比中名列前茅。
“好環境才能培育好産品。現在,我們龍現村村容整潔、田園美麗,前來觀光的遊客看到後,對我們的稻米和‘田魚’更信任了!”吳立群說。
“山鄉小村實現‘魚躍龍門’”
炎熱夏季,是魚苗孵化的關鍵期。青田綠色山根田魚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旭青這幾日幾乎每天都在合作社的魚苗基地裏忙活。
2004年,朱旭青放棄外地收入頗豐的工作,返鄉投入稻田魚養殖行業。他的目標,就是把父輩留下的稻種和魚苗傳承好。10多年間,朱旭青的種養殖面積從最初的30畝發展到近200畝。同時,他還帶頭成立合作社,爲周邊村民手把手傳授經驗,帶動30多戶農戶成爲“漁戶”。現在,合作社在龍現村、山根村等多個村都有種養,形成集中連片的稻魚産業。
朱旭青介紹,稻魚共生田擁有獨特的生態“法寶”:魚在田中吞食害蟲和雜草,同時爲水稻松土、增肥;水稻則吸收魚的糞肥、殘餌爲養料,同時攝取魚塘的氮、磷等無機營養物質,避免水體富營養化,起到改善和淨化水質的作用。由此種出的水稻口感香糯,獨具清香,養出的稻魚也新鮮肥美,連魚鱗都軟嫩可食。
稻田旁的空地上,朱旭青帶領合作社成員種植油菜花、芝麻花、百日菊等,這些既爲魚兒提供更多天然飼料,也創造了豐厚的生態效益,爲村莊增添了生態景觀。此外,合作社還養殖蜜蜂,專爲田裏植物授粉。綠植形成的綠肥還能有機還田,構成一套綠色循環體系。“近些年,方山鄉打響了古法養殖、生態農業、‘花園鄉村’的名號,浙江各地乃至全國的遊客都慕名前來遊覽。每到收獲時節,合作社的稻米、‘田魚’及田魚幹、蔬菜幹等都會早早銷售一空。”朱旭青說。
眼下,方山鄉已逐步實現“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的産業模式,年産值達到5000余萬元。“立足綠水青山的天然優勢,我們正積極開展業態創新,對生態農業、生態旅遊、休閑康養等進行投入,開發農遺研學、稻魚文創、直播電商等豐富業態。通過共富工坊、種養基地、農家樂漁宿等增收途徑,方山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3000多元增長到現如今的3.3萬多元。”葉利永說。
不久前,巴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永久榮譽會長尹楚平回家鄉青田探親。他此行首站,便是方山上的“漁家樂”。他打算品嘗闊別已久的家鄉味。
正值午餐時分,家燒田魚、田魚幹炒粉幹、田魚撈飯等各色菜肴被一一端上餐桌。“漁家樂”大廳裏人聲鼎沸,一旁的山路上還有不少遊客在觀景賞魚。
“以往,只有青田本地和周邊地市的居民會周末到這裏吃田魚。今天,我在山上卻聽到了各地口音。沒想到幾年未見,藏在山裏的‘漁家樂’已經成了旅遊業的‘香饽饽’。”尹楚平說。
在方山鄉,原先僅容兩車通行的鄉村小道,現在頻繁往來著60座的旅遊大巴。葉利永說,自“千萬工程”開展以來,方山鄉完成了多項“零的突破”:通景步道從零增至33.6公裏,特色農家樂漁宿從零增至19家,景區景點也從零增加到29處,其中既有研學基地、露營基地,也有果蔬采摘園、奇雲山電競小鎮等。“2022年全年,全鄉接待遊客近40萬人次,曾經的山鄉小村實現了‘魚躍龍門’。”葉利永說。
“紅火的篇章還會繼續”
2022年7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在青田舉行。衆多中外嘉賓現場參訪了方山鄉稻魚共生系統核心保護區,見證青田人居及生態環境改善和稻魚農遺的傳承故事。
“千萬工程”開展20年來,青田縣稻魚産業已形成燎原之勢。據統計,青田縣在山區稻漁綜合種養梯田生態修複、稻魚種質資源保護、稻魚共生示範基地等建設工程及水土資源利用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2022年,青田縣稻魚共生系統面積達到6.04萬畝,其中水稻平均畝産480公斤,田魚平均畝産35公斤,平均畝産值4430元,全縣稻魚産業總産值達到2億多元,同比增長5.6%。“青田稻魚米”“青田田魚”成爲國家地理標志農産品後,稻魚米價格從原來的每斤2—3元提高到10元以上。與此同時,相關産品還入駐生鮮電商,銷往全國市場。
圍繞稻魚文化,青田還在積極拓展農文旅融合機遇,努力打造稻魚主題村落,建設了龍現未來鄉村、根頭藝術手作村、邵山華僑文化示範村等景區村,並開辦了全球首個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建成4個集農遺文化展示、體驗、觀光爲一體的特色基地。2022年,青田全縣農家樂漁宿經營收入達到1.83億元。
如今,依托僑鄉優勢,青田的山鄉變化和“田魚”故事走向世界。借助38萬名海外青田華僑以及2萬多家海外中餐館組成的“僑網”,青田開通了田魚、稻米等農産品出口“快速通道”。目前,青田縣在歐洲35個城市開設海外專櫃100家,建立海外合作倉2個,稻魚米、田魚幹、鮮活田魚等優質農産品已端上了法國、西班牙等歐洲人的餐桌。
“去年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召開後,國內外遊客紛紛前來。背後離不開青田多年來對稻魚農遺的傳承和保護。未來,相信隨著‘千萬工程’和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稻魚産業紅火的篇章還會繼續。”吳立群說。
“小时候,家家户户养稻田鱼;如今,村村镇镇都有稻鱼业。我们青田人对‘田鱼’的感情由此可见有多深。”金岳品说,“相信随着越来越多華僑華人尤其是青年人返乡兴业,青田的稻鱼故事还将不断浸润乡村广阔的发展空间。”(林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