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抗擊疫情中的“僑”力量:幹實事、有作爲

(抗击新冠肺炎)呼和浩特抗擊疫情中的“僑”力量:幹實事、有作爲
中新網呼和浩特10月10日电 题:呼和浩特抗擊疫情中的“僑”力量:幹實事、有作爲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7個多月後,吳日樂再次成爲呼和浩特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重要的“僑”力量之一。
10月10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他表示,疫情之下,作爲僑胞,自己必須有所作爲,“幹點實事”。
呼和浩特市衛生健康委二級調研員劉院君10日對外通報,截至10月9日24時,呼和浩特市現有確診病例794例、無症狀感染者2538例。
吳日樂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內蒙古僑聯常委、青年委員會會長。
10月8日,他“冒險”做完一台手術後,出于綜合考慮,于9日晚間暫時住進了隔離酒店。
這位曾在日本留學多年的僑胞對中新社記者回憶說,自己上一次在呼和浩特抗擊疫情中發揮力量是在今年的2月18日。
彼時,呼和浩特疫情肆虐,他召集了內蒙古僑聯青年委員會的部分成員,開了一場“雲端會議”,發出倡議進行社會募集。
讓他沒想到的是,短短幾天就募集到電暖氣、方便面、牛奶等價值6萬多元(人民幣,下同)的物資和8萬余元善款。
“當時的善款全部用于購買防寒、生活和防疫物資捐往抗疫一線。”吳日樂如是表示。

今年9月底,呼和浩特再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襲擊”,吳日樂通過與朋友聯絡,“在大家的合力下,及時爲科室同事購買了生活日用品、方便面、礦泉水等,大約花了1萬元,保證了應急之需。”
吳日樂透露,此次疫情暴發後,他原本打算通過募集的方式再次發揮“僑”力量,但連續幾天一直在爲病人做手術,還遇到了一台頗爲棘手的手術。
10月8日一早,吳日樂接到電話,需要對一名來自高風險區的重症患者進行緊急會診。他和團隊經過CT血管造影檢查後,明確了這名患者發生了顱內後交通動脈瘤破裂,需要立即手術。
“患者送來的比較及時,會診時意識還比較清晰。當時我和團隊確定的目標是,確保患者術後意識良好。”吳日樂說,爲了防止被感染,他和團隊成員穿戴了厚厚的隔離服,佩戴了面屏,每個人都戴了3幅手套。
3個小時後手術成功了。但他所在單位出于各方面考慮,最後選擇讓他住進隔離酒店。
眼下,對于吳日樂而言,最擔心的是“住進隔離酒店後,如何給病人做手術,如何履行自己救死扶傷的職責。”
他還在設想,如何再次通過僑界力量進行募捐活動,他語氣平靜地說“這些事情,其實都可以在‘雲上’進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