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美术馆、办艺术节 佛山乡村刮起“艺术风”
建美术馆、办艺术节、实施小镇文旅提质计划 佛山乡村刮起“艺术风”
南方日报记者 白桦
佛山鄉村裏刮起了一陣“藝術風”。10月22日,一場別具嶺南水鄉風情的藝術展在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古朗迹憶館舉行。展覽以“歎風·試水”爲主題,通過老舊物件、口述影像、攝影等藝術載體的呈現,重新激發起人們對嶺南鄉村文化的思考。同時美術館提供了一個公共交流的平台,鼓勵更多人參與到鄉村建設之中。
近年來,佛山在鄉村振興之路上走出了“藝術範”。從順德的鄉村美術館,到禅城社區藝術空間,再到南海大地藝術節,不同的鄉村藝術實踐在佛山各地上演,鄉村也因此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中,“藝術鄉建”爲佛山鄉村發展打開了新思路。當藝術深度嵌入鄉村,不僅盤活了鄉村的文旅資源,爲鄉村聚集了更多人氣,更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內涵,成爲人們了解佛山另一重要窗口。
在鄉村中建一座會“生長”的美術館
當鄉村碰上藝術,新的火花出現了。
步入位于順德杏壇鎮的古朗迹憶館,鄉村舊時光的味道撲面而來。老木桶、老船槳、老水車、老桌椅……一批古朗村先輩們用過的老舊物件被集中陳列,仿佛講述著古朗村的前世今生。
古朗村,于宋代開村,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村中名勝古迹衆多,其中最出名的是清朝乾隆皇帝爲101歲的伍氏媳婦親賜“百歲坊”牌匾,以及嘉慶皇帝爲表彰時任廣東布政司侍郎伍文光妻子的品行而親賜的“節孝坊”牌匾。2017年,古朗村被評爲佛山市美麗文明村居的首批創建示範村。
美術館內,一棵大樹連同樹根盤亘的老牆被保留了下來,大樹仍在旺盛生長。辦一座“與大樹一起生長”、開放包容的美術館,正是館長伍時雄所希望的。
伍時雄1950年出生于廣州,祖籍古朗,目前是廈門理工文化發展研究院藝術總監、深圳藝術研究會會長。因爲對古朗有著很深的故鄉情結,2018年,他決定和妻子孔雁回到古朗,希望通過“藝術介入社區營造”,以空間改造、生態保育等方式,助力鄉村振興。
2021年,伍時雄決定買下古朗村供銷社的一處舊物業和一座老舊民居,將其活化改造成水鄉藝術空間,這也是古朗迹憶館的前身。該項目占地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目前,水鄉迹億館部分已經完工並投入使用,山外山美術館部分仍在建設中,預計明年3月完工。
“我們辦的是一個鄉村美術館,而不是把城市的美術館搬到鄉村。”伍時雄表示,古朗迹憶館不僅是一個供收藏家展示藝術品的地方,而是一個爲年輕藝術家們帶來靈感,爲不同學科的研究者認識、理解鄉村的開放式藝術空間。
伍時雄希望,未來,古朗迹憶館能夠成爲一個集藝術設計、展示、交流、研學等爲一體的水鄉藝術空間。“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更多人共同參與到鄉村振興中。”
“藝術鄉建”項目也吸引了一批來自本地藝術興趣小組——順德學XGL小組的年輕藝術家參與。他們用了兩年的時間,在古朗村開展田野調研,走訪當地村民,記錄和研究村中的民俗曆史。最終成果以影像的形式呈現在美術館內。
除了把美術館開進鄉村,近年,佛山各地也開始探索更多“藝術+鄉村”新的可能性。比如禅城祖廟街道通過搭建藝術家資源平台,在莺崗片區打造塗鴉藝術長廊、留燈美術館等,形成無邊界的連片藝術空間,打造成具有“城市藝術地標”概念的文旅打卡點,爲佛山古鎮老街區注入新活力。
南海西樵舉行大地藝術節,共邀請到15個國家和地區的75位(組)藝術家參展。藝術家們把創作現場搬到山村野外,70多個藝術項目在鄉村舊屋、山野樹林、江心島上“生根發芽”。
“藝術鄉村”成爲年輕人認識城市的重要窗口
離古朗迹憶館不到50米的引龍橋旁,新開了一家頗具“網紅”風格的咖啡店。看完展後,“00後”廣州大學生陳奕雯和閨蜜坐在店內,一邊喝著咖啡,一邊修著剛拍的圖,准備分享到小紅書,向更多人推薦古朗村。
實際上,以藝術賦能鄉村發展,已經被證明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可以爲鄉村帶來新的機遇和動力,使其變得更具吸引力。
在“小紅書”等年輕人聚集的社交網絡平台上,佛山的不少古村成爲了網友心目中的“文藝打卡勝地”。有網友在遊覽完禅城南莊紫南洛神藝術村後發帖稱:原來在佛山也有這麽好看的古村,仿佛去到了麗江古城,一邊品茶,一邊拍照,一邊欣賞美景!
線上的熱度也傳到了線下。今年暑假,來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省內外高校的多個學生團隊,到順德青田和逢簡開展研學活動。而在每年4月,廣州美術學院的一批大學生都會來到青田,和村民同吃同住,進行在地藝術創作。這些年輕人都對極具特色的嶺南水鄉風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散發著藝術氣息的古村,也成爲年輕人認識、了解城市的重要窗口,並爲鄉村和城市帶來了更多的人氣。據統計,今年中秋國慶假期,逢簡景區累計接待遊客人數超過15萬人次,同比去年增長一倍有余。
與人氣隨之而來的,是商業資源的進入。近年,在順德青田,一批民宿、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很多年輕人選擇回到鄉村創業。
“90後”咖啡師劉嘉瑤是土生土長的青田村民,本來在廣州開咖啡店的她,今年決定在青田設置一個手沖咖啡的攤位。“咖啡和青田的文藝氣息很配。”她說,越來越多年輕人來到青田研學、看展,相信咖啡也會很受歡迎。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特聘講師付朗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藝術鄉建可以與教育、旅遊、康養、互聯網等多個行業交融共生,撬動各領域資源融合與聯動,爲進一步觸發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供更多可能。
讓藝術成爲激活鄉村活力的“催化劑”
近年,在國內一些景點,總能見到“我在XX很想你”“想你的風還是吹到了XX”的網紅路牌,看似文藝範十足,實則千篇一律,與城市風貌格格不入。
而當以藝術活化鄉村,如何避免出現類似“網紅路牌”等“千村一面”的現象?緊扣“鄉村文脈”成爲了破題的關鍵。
今年7月,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副教授劉小蓓帶著課題組前往順德進行古村調研時表示,鄉村在做文旅融合時,一定要緊緊圍繞當地文脈,文脈即地方最本源的文化,只有依托文脈,才能走出特色發展的鄉村振興道路。
“藝術只是一種表達方式,關鍵是要結合鄉村獨有的文化基因。”伍時雄表示,每條村都有自己特別的曆史文化,在藝術鄉建時,必須結合這些特點。
近年來,佛山各地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充分挖掘鄉村特色資源,並發展出更多元化、特色化的文旅路線。
比如在順德杏壇。杏壇曆史文化底蘊深厚,全省共出9名文狀元,杏壇獨占其二。杏壇還擁有多項國家級非遺項目,被稱爲“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今年,杏坛将这些优势资源串联利用起来,创新提出“最岭南 在杏坛”——杏坛青年人才小镇文旅提质“X9”计划。在中秋、国庆假期,杏坛开展“非遗大巡游”“马东露营文化节”等多项活动,共吸引超过20万人次参与。
依托鄉村文脈,用藝術的方式介入鄉村的營造,不僅盤活了鄉村各項資源,也帶動了新的資源進入鄉村,形成了良性發展循環。可以說,佛山正逐漸探索出一條帶有“藝術範”的鄉村振興特色之路。
但品牌效應不足,仍是佛山藝術鄉建的短板。如何讓鄉村形成“藝術效應”,並輻射到更大範圍?或許是佛山接下來需要著重思考的。
不過,在這方面,國內外都有許多成功案例值得佛山借鑒。
首先是鄉村藝術活動的持續性打造。俄羅斯烏拉河河畔的一個名叫Nikola-Lenivets的鄉村,通過當代藝術裝置讓曾經廢棄的小村莊變身世界級藝術勝地,成爲全球聞名的大地藝術公園,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觀賞。
Nikola-Lenivets的藝術呈現方式與南海大地藝術節十分相似,但前者走出了更遠一步,即把每年一度的節日變成了藝術公園,讓藝術展區和裝置成爲常態化景觀,有助于持續吸引人流。
其次是形成以藝術爲特色的鄉村品牌。近年,浙江麗水松陽縣依托大量保存完好的傳統古村落,積極引入藝術家、設計師、媒體和文化機構等藝術資源進駐。其中的沿坑嶺頭村更是成功打造出“畫家村”的品牌,每年吸引畫家、高校藝術生、遊客近3萬人次,讓原本的“空心村”重新煥發了生機。
當前,廣東正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藝術鄉建則爲佛山打開了鄉村發展的新思路,也將成爲佛山加速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佛山鄉村文藝活動安排
禅城區
2023年8月19日—2024年1月19日,“顺风顺水”艺术展在祖庙街道深藏Hidden Gallery.Thupas举行。艺术家们以塔坡为原点,创作并展出一系列结合工业设计、科学理论、影像装置等多媒体作品。
南海區
2023年9月28日—10月31日,南海丹竈仙崗古村舉行“番塔之光”藝術節。衆多創意藝術裝置展覽在仙崗村的仙子湖等持續展出。
順德區
2023年10月15日—31日,印像嶺南——廣東陶瓷印作品邀請展在順德黃連古村舉行,展出陶泥、陶瓷印、柴窯等不同類型150多件作品。
三水區
2023年10月12日—11月10日,三水舉行“探尋灣區源頭”寫生節活動。近150名藝術家走進三水各個村居,進行寫生創作,並在三水區文化館進行作品展覽。
高明區
2023年11月12日,2023佛山(高明)鄉村半程馬拉松舉行,路線經過東門圩、文昌塔、深水村等地,既可以體驗美妙的田園風光,又可以感受古村落的厚重的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