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短评:“谷爱凌现象”背后有何光色?
(東西問)短評:“谷愛淩現象”背後有何光色?
中新社北京2月12日电 题:“谷爱凌现象”背后有何光色?
中新社记者 安英昭

谷愛淩爆紅。從賽場上盡顯飒爽英姿,到賽後受訪時談笑風生,她成爲“現象級”明星的背後,更讓世人看到三種色彩。
谷愛淩讓世人看到了體育的底色。

此次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決賽,谷愛淩比得並不輕松。前兩輪過後,只排在第三位的她面臨兩難選擇:求穩保前三,還是求變爭第一。最終,18歲的谷愛淩在第三輪“兵行險著”,高分奪金。追求更完美、挑戰不可能,正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谷愛淩的放手一搏不僅創造了曆史,也讓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映照在北京冬奧會的賽場上。

賽後面對別有用心的提問,谷愛淩直言,“體育可以團結所有人,體育不需要和國籍挂關系。”體育本無關政治,運動員不斷挑戰人類極限的探索亦超越國界。國際奧委會在百年奧林匹克格言中加入“更團結”,就是希望體育可以促進團結而非制造分歧,谷愛淩的回答道出了體育的底色,海內外觀衆也應將關注點重新聚焦到競技場上而非輿論的漩渦中。

谷愛淩也讓世人看到了“Z世代”的本色。
世界冠軍的光環外,谷愛淩也是一個“00後”。賽場上,她36天斬獲6個冠軍,用勤奮兌現天賦;賽場外,她直面批評和質疑,用幽默化解尴尬;生活中,她也難免貪吃、愛玩、懶散,用睡眠調整狀態。這就是“Z世代”,他們勇于挑戰難題,敢于探索邊界,善于學習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大多像谷愛淩一樣,不害怕“和恐懼談戀愛”。

古往今來,衆多了不起的成就均在青年時期達成。戰爭年代,霍去病封狼居胥年僅弱冠,諸葛亮隆中對策尚未而立。藝術史上,王希孟18歲繪就《千裏江山圖》,波提切利42歲前已完成《春》和《維納斯的誕生》。科學領域,愛因斯坦26歲提出狹義相對論,楊振甯34歲、李政道30歲發現“宇稱不守恒”……年輕從來都不是限制成功的枷鎖,反而常常是沖破世俗窠臼、顛覆傳統束縛的利器。
谷愛淩還讓世人看到了和而不同的五光十色。
中美相交的文化背景,使谷愛淩自帶“話題屬性”。從她首次代表中國參賽時起,一些西方媒體就開始在訪問中設置“議題陷阱”,試圖誘導她贊美美國、批評中國。但谷愛淩卻總能用最真實的表現作出回應:在北美奪得2022年第一個冠軍時,她頭戴牛仔帽手舉香槟酒;在首鋼園大跳台高高躍起時,她自己設計的“踏雪尋龍”尤爲奪目。

谷愛淩成功“破圈”,得益于過往數十年來中美交流合作的積澱,更體現出兩國體育文化碰撞與融合下産生的“化學反應”。亦如其受訪時所說,“我在美國和中國的時候都會很自在。”正是這種難得的“自在”讓谷愛淩成爲國際偶像,也讓世界看見,超越意識形態的美,才是真正的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