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甯一:華僑華人与中国冰雪运动有何不解之缘?
(东西问)甯一:華僑華人与中国冰雪运动有何不解之缘?
中新社北京2月8日电 题:華僑華人与中国冰雪运动有何不解之缘?
——專訪中國華僑曆史博物館副館長甯一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门睿

现代冰雪运动起源于欧洲。从其进入中国,到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華僑華人在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華僑華人与中国冰雪运动于何时、因何事结缘?在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筹办过程中,華僑華人做出了哪些贡献?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详细梳理了華僑華人与中国冰雪运动的故事。
中新社记者:冰雪运动兴起离不开体育事业整体发展。近代以来,海外華僑華人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缘何对发展中国体育事业抱有强烈愿望?

甯一: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海外華僑華人身处异国,对列强侵略祖(籍)国和同胞遭受欺辱有着强烈的伤痛感受。他们迫切希望民族振兴,尤其希望通过发展体育事业树立强健的民族形象。孙中山曾指出,“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爱国侨领陈嘉庚在捐建的学校中积极贯彻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理念,同时将武术作为国术在海外推广。
新中國成立後,大批歸僑積極參與新中國體育事業建設。如新中國歸僑體育名將的“伯樂”方定埙,爲新中國贏得第一個世界冠軍的遊泳運動員吳傳玉,乒乓球世界冠軍林慧卿,女籃“小老虎”陳常鳳,多次打破舉重世界紀錄的黃強輝等。在歸國華僑的共同參與下,新中國體育事業取得巨大進步,爲起步相對較晚的中國冰雪運動創造了良好條件和基礎。
中新社记者:華僑華人与中国冰雪运动何时结缘?一些中国优秀冰雪运动员退役后前往国外学习、工作,他们在推动中外冰雪运动交流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甯一:现代冰雪运动起源于欧洲,后传播至美洲、亚洲、大洋洲等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冰雪运动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外国“租界”、新式学校兴起,这时便有華僑華人参与。
1979年,中國恢複在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1980年,中國首次派出28名運動員參加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此後,中國冰雪運動員開始在國際賽場嶄露頭角。
1980年,包振華代表中國參加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成爲中國首個踏上冬奧會花樣滑冰賽場的運動員。退役後,她赴日本深造、執教。2018年,她與曾任中國男子冰球隊隊長的丈夫邊紹堂回到中國,投身中國冰雪運動普及事業。
花样滑冰名将李明珠,1997年赴美执教,后成立“国际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在美期间,她培养了诸多来自中国和海外華僑華人中的新生代花滑选手。2010年,李明珠出任中国国家花样滑冰队女子单人滑教练组组长。
女子速滑世界冠軍王秀麗、女子短道速滑世界冠軍李琰退役後赴國外執教。2006年,李琰回國就任中國短道速滑隊國家隊主教練。2017年,王秀麗回到中國執教中國速滑隊中長距離組。
中國第一位花樣滑冰世界冠軍陳露,退役後赴美留學工作,2004年回到中國,將商業冰場運營模式引入中國,現擔任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委員。

这些冰雪运动员作为新華僑華人,其成长环境、出国因由和人生轨迹与老一代归侨运动员有很大不同。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发展中国体育事业的执着,与老一代归侨运动员一脉相承。
中新社记者: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的“全项目参赛”,运动员中是否也有華僑華人身影?
甯一:吸引高水平華僑華人运动员回国(来华)参加体育赛事,与本土运动员相互切磋,形成竞争,并从中选拔优秀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赛事,是近年来中国体育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7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宣布,第十三届全运会将首次面向海外華僑華人运动员开放。吸纳華僑華人中的高水平选手,让海外華僑華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共享中国体育腾飞的荣光。
近年來,中國冰雪運動蓬勃發展。中國冰雪運動迎來了一批海外華人運動員,如谷愛淩、林姗、朱易、鄭恩來等,爲快速提高中國冰雪運動競技水平做出了貢獻。

中新社記者:在世界冰雪運動發展史上,外籍華人運動員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就?有哪些代表性人物?
甯一:在世界冰雪運動的舞台上,華人運動員憑借得天獨厚的身體條件,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堅毅品質以及溫良友善的國際形象,爲所在國和華人群體贏得榮譽和尊重。
早有冰球運動員吳啓光作爲首位登上北美職業冰球聯盟賽場的非白人球員開創曆史、高山滑雪項目運動員盧仙泳被贊加拿大滑雪板“天後”;近來曾任美國國家女子冰球隊隊長的朱慧文、匈牙利短道速滑項目選手劉少林、劉少昂都頗引人注目。由于長期在吉林長春受訓,在教練張晶的影響下,劉少林、劉少昂兄弟能講一口流利的東北話,收獲不少中國粉絲。
華人運動員在花樣滑冰項目上表現格外突出。據美國隊官方報道,2017年美國男女花滑單人滑項目中,有39%的頂尖選手是亞裔,華裔是其中主要組成部分。如美國第一位華裔花滑女單冠軍陳婷婷、曾獲全美錦標賽女單冠軍的陳楷雯和多次獲得世界冠軍的陳巍等。
華人運動員在花樣滑冰項目取得傲人成績,一方面因爲華人身體素質適合從事這項需柔韌、協調性好的運動;另一方面也離不開華人家庭嚴格的教育理念、華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
中新社记者:从申办到举行,華僑華人在助力北京冬奥会上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甯一:竞技体育能凝聚民族向心力,唤起民族自豪感,華僑華人一贯支持祖(籍)国体育事业发展,对北京冬奥会也是如此。
在申辦冬奧過程中,不少海外僑團、僑胞自發組織活動,積極宣傳,支持北京。2015年,北京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後,廣大海外僑胞積極表達祝福,並通過實際行動支持北京冬奧會的舉辦。

2019年,中國僑聯向海內外僑胞發出助力冬奧、捐建華僑冰雪博物館的倡議,得到了來自5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萬名僑胞的鼎力支持。目前,華僑冰雪博物館已在張家口崇禮主城區落成,是國內規模最大、展品最豐富的冬奧冰雪主題博物館,也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的重要保障工程。

在北京冬奧會志願者中,有來自14個國家的28名在京高校華裔留學生,他們在“冰立方”“冰絲帶”等冬奧場館提供志願服務。這些新生代華裔留學生通過參與志願服務,身體力行地支持北京冬奧會,通過共享國際盛會、同感奧運精神,與中國有了更加緊密的聯系。
中新社记者:華僑華人在当下和今后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中将扮演何种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
甯一:目前,中国已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中国冰雪运动蓬勃发展,華僑華人多渠道、多维度、多形式深度参与其中,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中外体育事业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也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广阔舞台。未来,華僑華人在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中外冰雪运动交流中将发挥更独特而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书写更动人的故事,取得更光荣的成就。(完)
受訪者簡介:

宁一,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中央和国家机关青联委员。从事侨务工作研究、侨联信息工作多年,曾主持海外少数民族侨胞课题项目,合著有《五缘性華僑華人社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