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饺子迎财神 華僑華人守传统过“破五”
中新社北京2月5日电 题:吃饺子迎财神 華僑華人守传统过“破五”
作者 门睿
吃饺子、看视频、迎财神、做卫生……華僑華人虽远在海外,但大年初五“破五”习俗年味不减。
“破五”是象征“送年”的春節傳統習俗。大年初一至初四,人們歡度春節,嚴守不縫紉、不灑掃等諸多禮儀禁忌,農曆正月初五過後,種種禁忌即告解除,各行各業商戶開張營業,生活慢慢恢複到平日狀態,謂之“破五”。
在中國傳統民俗裏,“破五”有“趕五窮”的風俗。“五窮”即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唐代韓愈《送窮文》中曾言“凡此五鬼,爲吾五患,饑我寒我,興訛造讪”。因此,人們多在正月初五放爆竹、大掃除,清除從除夕夜開始留存的垃圾,以慷慨激昂之姿,將“五窮”掃出家門,驅趕不吉,祈禱新年風調雨順、身體健康。
正月初五也有迎財神的風俗。商店開市時,敲鑼打鼓、鳴放爆竹、供奉牲醴,以求新的一年財運亨通。“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正是清朝蘇州人大年初五迎財神的情形;武漢歸元寺每年正月初五都舉行祈福接財神傳統活動,動辄數萬遊客參與;福州三坊七巷天後宮“初五迎財神”活動已成爲福州市信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巡遊隊伍分爲不同方陣,爲沿途商鋪送去“錢母”。
在飲食上,北方大部分地區通行“破五”吃餃子。在制作餃子餡時要剁得足夠響,寓意將災禍剁碎。初五包餃子也稱“捏小人嘴”,因包餃子過程中需要沿邊一下下捏緊,寓意新的一年能夠避免小人讒言。如餃子煮破,則需說“餃子掙了”,以討口彩、圖吉利。
其他地區也各有講究。在關中地區,“破五”吃“攪團”,將面攪成糊狀食物吃下,寓意將不吉利的食物粘掉;山西部分地區流行吃刀切面,取“切五鬼”之意;江南地區吃路頭糕和路頭面,意在年年高興,祝願當地財神、路神長壽。
传统“破五”集合了多重意涵,均意在“破除”与“迎新”。華僑華人身在海外,虽因疫情无法在春节期间聚集举办隆重庆祝活动,但仍旧尽其可能坚守传统。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華僑華人纷纷转发“五路财神”图片文章,通过线上祝福,继承“迎财神”传统。
每年春節,巴西僑胞都會舉辦盛大慶祝活動,邀請巴西友人參加,傳播中華節慶文化。巴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永久榮譽會長尹楚平告訴中新社記者,大年初五“破五”日,當地僑胞多與家人吃餃子、放鞭炮,這些儀式承載著他們新年吉祥如意的願望和恭迎財神的期盼。
“由于疫情形勢嚴峻,今年的春節慶祝活動普遍從簡,僑胞無法回國與家人團聚,便在初五與國內家人視頻通話,傳遞濃濃的年味和淡淡的鄉愁,之後便繼續投身日常工作。”尹楚平說。
加拿大中國洪門民治黨倫敦分部主委谷劍雲介紹,加拿大議會在2016年通過提案,將中國春節(除夕至正月十五)定爲法定節日,雖無假期,但認可了春節的文化地位。
“虽然華僑華人在春节期间照常上班上学,但仍然保留了在正月初五吃饺子、迎财神的习俗。”谷剑云说,一些華僑華人商户春节期间休业,自初四晚上开始进行迎接五路财神的礼节,隆重热烈的仪式安顿好后,正月初五一早开市营业,以图新年生意兴隆。
在德國留學的王同學表示,在國內時“破五”遵習俗吃餃子,今年條件受限,只買到湯圓以慰鄉情。正處寒假期間,她將與德國朋友們一起過大年初五,打掃房屋、分享美食、觀看冬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