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美联盟发中文等5种语言安全指南 应对歧视骚扰
中國僑網4月1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为应对不断增多的针对亚裔群体的歧视骚扰、仇恨犯罪事件,美国亚美联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日前发布安全指南,包括中文、韩语、日语等五种亚裔群体常用语言,帮助亚裔群体了解如何应对骚扰歧视乃至仇恨犯罪。
获市长白思豪指任担任纽约市种族平等委员会成员的亚美联盟行政总监姚久安(Jo-Ann Yoo)表示,疫情暴露了困扰有色人种、移民和低收入纽约人的种族的不平等现象。消除这种不平等的必要性从未像当下一样紧迫。
来自反暴力教育中心(Center for Anti-Violence Education)的专家参与制作了安全指南,旨在帮助民众学习如何在身陷或目击反亚裔暴力事件时,降低危险性并保障自身安全。
就見義勇爲者而言,當發現有人被騷擾乃至攻擊時,應通過自信、堅定的語氣和鎮靜的言語對施襲者進行直接幹預,若有必要,可采取肢體上的幹涉。同時,若現場情況允許,可向他人尋求幫助,請求第三方協助,獲取資源或者幫助。或者通過向施襲者詢問不相幹的問題,以期將施襲者的注意力從受害者身上轉開,例如“不好意思,請問你知道下站是哪一站嗎?”。
如果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已經有他人對受害人予以施援,見義勇爲者可在保障自身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拍照或錄制視頻的方式,留存證據。此外,在歧視騷擾或仇恨犯罪事件告一段落之後,見義勇爲者可上前主動詢問受害者的情況,並將相關信息廣而告之,提高社區乃至這個社會對這類事件的關注和了解。
目擊者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應善用防範沖突升級的語言策略,盡量從旁邊接近施襲者,而非從後面接近或者直接上前與施襲者當面對峙。首先,目擊者可嘗試通過言語指出施襲者的不當行爲,例如“你把他/她的手臂抓太緊了”“你的聲音太大了”“請停止”“這樣做不好”等。需要注意的是,針對施襲者,在事情發生的當下盡量不要使用嘲諷的語氣,或者使用批判式的言語,以防施襲者惱羞成怒、導致暴力升級。目擊者也可盡量使用鎮靜的語調與施襲者進行交流,而非過分激動語氣和使用激烈的言辭。
在某些情況下,目擊者可采取“故意忽略”的策略來防止沖突升級。忽略可以作爲一種主動的策略,目擊者可以通過選擇不去參與的方式防範矛盾激化。但是應該持續關注事態發展,如果發現矛盾繼續激化,准備好使用其他的策略。在與施襲者溝通時的用詞上,可盡量使用“我們”而非“我”,營造一個“整體感”,同時有助避免施襲者將矛頭轉向介入事件的目擊者。
建议受害者或目击者使用“非暴力沟通策略”(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以达到强调并且建立与他人连结的目的。具体做法包括:使用中性的语言描述,而不是主观判断。例如,在事情发生的当下,不要对施袭者说“你疯了”,而是可以通过说“你这样大声地喊叫,宝宝开始哭了”等语句,减少激怒袭击者的可能性。同时,还可以多表达自己的感觉或感受,尽量不要牵涉袭击者及其行为。例如说“我感到痛苦”,而不是“我感到不受尊重”。说出自己的需求,并且不牵涉特定的事物,例如不要说“别跟我说话”,而是说“我现在需要一点空间”。
同時,爲力求取得進展,當事人可建議提出具體可達成的要求,例如說“我們可以暫停一下,晚點再回來嗎”,而不是“我現在很受不了你”。(劉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