増外卖小吃、建中央厨房 疫情下美国中餐馆自救大作战

中國僑網1月11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商家来说是无比残酷的一年,特别是对餐馆,由于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所引发的民众就餐方式改变,外加随着疫情发展实时调整的经营政策,让商家在一系列的不确定中艰难求生。但也有业者预见到疫情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于危机中根据事态变化调整经营方向和重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求生和谋变,包括开发适合配送和外卖的菜式、新增或丰富半成品、通过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等,反而在坚持营业、稳定人气的同时,摸索出更能满足后疫情时代顾客需求的发展之道。
业绩惨淡 连锁品牌破产
餐饮业生意之惨淡更是前所未有,全美餐馆协会(National Restaurant Association)的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美国有约11万家餐馆永久关闭,占餐馆总数的17%,另有成千上万濒临倒闭,包括很多大型连锁品牌都已宣布破产。
在美国有90间店面、以Happy Hour限时优惠闻名的休闲连锁餐厅Bar Louie,去年共关闭了约一半的门店,申请破产。经营了35年的披萨连锁品牌California Pizza Kitchen,因疫情导致无法室内用餐而申请破产,并通过这一过程减少债务,也关闭了几处难以创收的工厂。有着62年历史、堪称美国最早的休闲连锁餐厅之一Sizzler USA,由于疫情被迫歇业、之后宣布破产,目前正利用这一程序来减少债务、并重新谈判租约。
堂食再关 业者叫苦连天
除了這些大型連鎖品牌之外,私人自營餐館更難承受疫情的沖擊,不斷有業者因無力負擔房租、人工等各方面的開銷,而不得不永久歇業。特別是堂食,在年初疫情剛爆發時被禁數月,後來好不容易重啓,但又因第二波疫情的到來再次叫停,這種反反複複更讓業者無所適從。隨著寒冬來臨,怎樣平衡戶外用餐的保暖和通風,也令業者傷透了腦筋。
美國中餐聯盟總顧問陳善莊稱,堂食二次關閉對很多業者來說無疑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只要疫情一擡頭,政府最先叫停的就是餐館,這種動不動就關堂食的做法讓業者“很失望”。
陳善莊表示,雖然此前堂食開放嚴格限制了客容量,僅爲疫情前的25%或者50%,但卻對生意有明顯的幫助。眼看冬天來了,戶外用餐越來越難,“在外面吃,客人受涼不說,餐區也是密閉的,空氣不流通,傳染的風險不是比室內更大?”如果政府接下來還不能重視和支持餐飲業,2021年年初倒閉的餐館可能會達50%、甚至60%,而且不僅限于中餐館,外族裔也會是相似的比率。
户外餐区 再贵还是要推
至于戶外用餐,陳善莊說,目前看來戶外餐區越來越像面子工程,有的業者之所以不惜重金推出戶外餐區,“主要是給客人信心,你如果沒有,客人會擔心你撐不住,有的話,至少釋放了我還在堅持、還能生存的信號,但能撐到什麽時候,沒有人知道”。且戶外餐區耗資不菲,有的業者僅是打造餐區環境就花費了5萬多美元,可在戶外吃飯的客人也就那麽兩三桌,投入的資金不知何時才能收得回來。
陳善莊經營的“金皇庭”大酒樓,過去一年的虧損達100萬元之多,在經曆了堂食的二次關閉後,考慮到季節和天氣的特殊性,決定停掉戶外用餐,僅保留外賣。“每年的9月至隔年的1月,對餐館來說是黃金期,如果在黃金時間不能做生意,那這一年就相當于白忙活。”他感慨酒樓停業是虧、開業也是虧,眼看忠實的員工還需養家糊口,索性繼續經營,“能撐一天是一天,今天過去、明天還不知道會怎樣”,已經成爲很多業者的共同心態。
陳善莊建議業者盡可能精簡菜單,主攻價格親民的菜品,連薄利多銷都不要講究,能填平成本就好。“現在民衆的消費能力明顯下降,有錢也不敢輕易花,市場低落,所以菜價也需相應地降下來。”另外,因爲餐館生意少,員工也相應縮減,業者可以多准備一些幫助菜品保溫、保暖的設備,這樣可以在廚師等人手少、或者早下班的情況下,仍有條件保持菜品的口感,在勞動力分配上也能達到人和機器的平衡和互補。
外卖小吃 菜色推陈出新
为了挺过疫情,有的餐馆开始谋变、走上自救新路,主打上海菜的“福园”(The Bund)就是其中之一。业者孔陟佳(David Kong)在疫情期间不仅开发了很多适合外卖的小吃、以及物美价廉的时令菜品,还整合了三家店的人力物力、推出中央厨房,零售、批发、配送多管齐下,把危机变机遇。
孔陟佳是上海人,虽然小时候就移民到美国,但一直喜欢吃家乡菜、惦记着正宗的家乡味。他在珠宝行业工作了26年,在自己家附近很喜欢去吃的“东兴楼”,倒闭后,考虑到社区缺少正宗的中餐馆,决定将自己出钱,于2016年在皇后区森林小丘(Forest Hills)开了第一家店,2019年又在阿斯托利亚(Astoria)连开两家店。
因爲美國廚師少、人工貴,在意識到難以複制傳統上海菜的精致後,孔陟佳開始研究江浙小吃,特別想推廣從小就愛吃的小楊生煎。“小楊生煎皮薄、底脆、湯汁多,使用的面粉、甚至水質不對,都會影響效果”,很多人都勸他不要嘗試、太麻煩,或者認爲他根本做不出來,“但我這個人有點固執,喜歡做跟別人不一樣的,就算做不成,起碼嘗試過,沒遺憾”。
爲此他專門到中國學藝數月,返美後也和團隊繼續鑽研,“最難的是這裏的面粉和中國用的完全不同,光找合適的面粉就找三、四個月,蔥、醬油用哪一種都有講究”。而且小楊生煎完全不能冷凍,必須現點現做,如果提前做,最後賣不出去,就失去了最佳的口感。老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努力和嘗試後,他做成了小楊生煎,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
疫情剛在美國暴發時,孔陟佳坦言因爲不了解,所以並沒把它當回事,直到3月政府要求關閉堂食,他才開始焦慮,員工、薪水、房租,壓力洶湧而來。但他很快調整了自己,趁堂食停掉期間先徹底清潔和整修了店面,又在總店開辟了中央廚房,爲新開的兩家分店供貨。
冷冻产品 方便二次加工
他很確定不能把心力花在戶外用餐上,“我帶入自己的感覺,天這麽冷,在戶外根本無法享受用餐的過程”,但結合居家避疫的生活模式,他發現民衆都需購買冷凍産品,于是新增了上海口味的鮮肉粽子等多種小吃,方便存放和二次加工,不會因爲沒能現做現吃而影響味道或口感。
眼看疫情還改變了民衆的消費行爲和觀念,更加重視食物的安全和衛生、而非新奇和網紅等元素,他按少而精的原則調整了菜單。“不求多、但求好,保持新鮮和幹淨,更加符合後疫情時代大家對食物衛生健康的要求。”菜價上也要可負擔,考慮到客人的實際消費能力,讓大家都有機會享用,而不是因外形或包裝花俏就提高價錢。
孔陟佳說,剛涉足餐飲界時,很多事情都不懂,發展到現在,覺得自己是個很幸運的人。“做餐飲雖然壓力大,但我從沒後悔過,且壓力也是動力,看到客人能享受你家的食物、有直觀的反饋,感到最欣慰。”尤其是經曆了疫情,很多同行都撐不住,他心裏五味雜陳,“同處一個行業,當然是希望能一起把生意做好,你好我好大家好,中餐才能持續發展壯大”。
孔陟佳坦言也曾在很多個早上,醒來之後感覺到害怕和對未來的不確定,但他想與業者們分享的是,疫情並非針對某一個人,而是所有人都需共同面對的關口,全世界在一起迎戰,所以要保持好穩定的心態。同時要相信自己的專業、技術和團隊,趁疫情期間冷靜思考怎麽去轉型,爲疫情後的下一步和未來更長遠的發展做准備,“只要沒把我打倒,便是在提供我磨練和改變的機會,那就努力去找一個更好的方向再出發”。(劉大琪)